脫貧路上的頭雁
——追記遼寧彰武縣阿爾鄉鎮北甸子村原黨支部書記董福財(下)
一棵棵青松茁壯成長,一條條道路寬闊硬實,北甸子人更希望能夠徹底擺脫貧窮,走上致富的道路。老村支書董福財曾不止一次地和身邊的人講:“既然當了村干部,那就要帶領村里的百姓脫貧致富。”
共致富——信守諾言得民心
現如今小有名氣的養牛大戶王輝,說起董福財,除了敬重就是感激。
15年前,王輝沒技術沒經驗更沒資金,在董福財的幫助下,硬是成了彰武縣遠近聞名的牛人。那時候王輝的父親剛去世,他蓋牛舍和買牛,至少需要10萬元。全家翻箱倒柜地湊,加上從姐姐婆家借的,也就兩萬來塊,王輝急得幾天吃不下一口飯。無奈之下,他想到了董福財,沒想到董福財一點磕絆兒都沒打:“貸款,我給你擔保。”
董福財領著王輝東奔西跑,不停地說好話、賠笑臉,但還是“碰釘子”。因為年輕,也沒經歷過啥挫折,吃了幾次閉門羹后,王輝臉上就有點掛不住了,“要不拉倒吧,不整了。”結果被董福財狠狠訓了一頓。氣盛的王輝也把董福財當成了“出氣筒”,幾天的委屈化為怒氣,全撒到了他身上。哪承想,半個月后,董福財興奮地告訴王輝:“貸款下來了,8萬塊,今后就看你小子的了。”
有的村民種地沒錢,董福財到信用社說情,忙著幫大家跑貸款;有的村民摸不準致富門路,他帶領大伙想辦法。在村里倡導下,幾戶人家帶頭搞起了養殖示范小區,掙到了錢,村里有條件的也都跟著干了起來,村里的牛羊養殖戶如今已擴大到30多家……
村民陳其華說:“老支書干事實,自從村里通了公路,收糧食的車直接開到門口,不但賣糧方便,價也比以前高了不少。”養牛大戶李萬全說:“現在我的養殖規模越來越大了,一年能掙上百萬,都得感謝老支書。”
北甸子人的生活有了起色,鄉親們的腰包鼓了起來。大家由衷地感謝老支書董福財,稱他是村里的當家人。而老支書卻開玩笑地回答:“你們不用謝我,許下的承諾就是欠下的債,我這是還債呢。”
守原則——克己奉公成佳話
頭雁高飛群雁隨。自打當上書記那天起,“領頭雁”董福財就對村黨支部20多名黨員提出遇事黨員要沖在前、打出樣、有公心的要求。
支部要建好,班子很重要。董福財明白這個理兒,他給支部班子立下規矩,凡是研究村里的事,大家要充分發言,誰說得對,就聽誰的;定了的事,就必須認真帶頭干,差一點都不行。在他的帶領下,支委班子議事時相互較真,落實時講究配合,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全鎮三個村,只有北甸子村沒有上訪的。稍有苗頭,董福財就上門,掰餑餑說餡地講道理,還幫助解決實際問題,村里有點啥事也就都化解了。這個村支部是過硬的。”阿爾鄉鎮領導這樣評價村支部。
在支委會和村委會的關系上,董福財也有自己的原則,“只要是老百姓選上來的,我都贊同;兩個班子要共同為鄉親們謀利益,為老百姓辦實事!”
董福財克己奉公,老百姓提起他都豎大拇指,而自家人有時卻不買賬。
董福財的幾個兄弟,都住在北甸子村。有個當村干部的大哥,兄弟們不僅沒有占著便宜,還老跟著吃虧。每回分地,都是董福財負責拉線測量面積。落實到具體劃分時,常常是別人家分到30壟,兄弟們只有29壟。為此,老董沒少遭親屬的埋怨。
“他幫著很多村民致富了,自己卻依然清貧。”二十幾年來,村子里其他人家都蓋了新房,只有董福財家還住著40年前下鄉知青住過的老房子。
沙丘綠了,道路通了,村民富了,可老董卻病倒了。2014年11月,董福財被檢查出肝癌晚期。病重期間,董福財依舊牽掛著植樹治沙的事,常對看望他的村民說:“只要我不死,還帶著大伙兒去種樹,北甸子村永遠是我的家。”
2015年3月,董福財永遠離開了北甸子村和鄉親們。今年北甸子村又補種了2000多畝林子,還種上了1500畝經濟林,他未竟的治沙事業將在這片土地上延續,他的忠誠、擔當,也將在黨員干部中間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