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了17年的長江上游天然林保護工程使中國西部10萬林業工人經歷了兩次角色大轉變。
上世紀后半葉,為了緩解物資短缺,推動工業起步,28家重點森工企業陸續在中國西南的四川成立。近10萬名森工職工活躍在廣袤的原始森林中,以砍樹、運木材、為伐木修筑公路為業。
“木材會變成家具、屋梁、礦山的支架、鐵軌的枕木……我們砍倒的每一棵樹都在為國家貢獻力量。”帶著這樣的情懷,伐木工人鄭皆斌從1981年到1994年砍掉了峨邊縣15000畝的森林。
他并不知道,就在自己揮汗如雨時,生態環境正在逐漸惡化。上世紀90年代中期,四川水土流失面積達到近20萬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蝕量達到9億噸,成為長江上游最大的泥沙輸出地。
1998年,長江發生全流域性洪災,滾滾江水裹挾著泥沙涌向中下游地區。那一年,中國政府決定在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并要求所有森工企業轉向營林管護。
“砍了幾十年的樹,現在哪有不砍的說法?”川南林業局50歲的老工人張丙文抱著油鋸落淚。
對于砍了一輩子樹的工人來說,突然“轉行”帶來的陣痛久久難愈。一些人離開了企業,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和森林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他們技能單一,難以在森工企業之外謀得好工作。
1999年春天來臨的時候,他們開始扛上鋤頭上山植樹了。昔日被油鋸剃成“光頭”的山坡上又有了人煙。
在青藏高原東南麓的木里縣,木里林業局的職工每人每天要種下500株冷杉。曾經的伐樹能手李龍忠變成了“植樹專家”,每一棵種下的幼苗都“窩大底平、根深苗正”。認識到伐木帶來的生態危害后,他更加拼命地種樹。他說,那是一種彌補。
3年后,木里林業局管護的57.8萬公頃林區已沒有地方可以種樹,他們開始走出木里。如今,會理縣的美女山上,木里林業局12年前種下的700多畝云南松已經郁郁蔥蔥,當地人說,“美女”長出了“頭發”。
2010年,天保工程一期結束后,森林管護成為森工職工的主業。他們隨身攜帶的工具從背篼、鋤頭變成了木棍——行走在山林間,這是在遇到野獸時保護自己的“武器”。
木里林業局的護林員葉應凱已經與森林相伴了22年。他每天的生活軌跡一成不變:3人一組,在林子里走上8、9個鐘頭,來回20多公里,要檢查森林火種、防止老鄉亂砍燒火柴,還要防止盜獵,餓了就吃冷饅頭,原始森林里是一眼望不到頭的孤獨。有時夜里狼也會來光顧他們的駐地,凄厲的哀鳴會一整夜響在耳際。
雖然妻子就在24公里外的縣城工作,他們卻一個月只能見上一面。山里睡得早,“我可以常常在夢里見她。”他說。
在沒有手機信號、也不通電的管護站上,5個同伴以及森林就是生活的全部。長期的孤獨讓這個43歲的男人在面對陌生人時顯得非常靦腆。
前幾天的一場大雨導致管護站屋頂漏水,他們不得不租住在隔壁彝族老鄉的家中。火塘邊一個寬約1米2的地鋪夜里要容納兩個大男人一人睡一頭擠在一起就寢。
據統計,1998年天保工程實施后,四川10萬林業工人中的大部分轉向植樹、護林。
目前,仍有3萬多人分散在人跡罕至的大山深處,默默守護著長江上游12萬平方公里國有森林,他們每月能領到的工資在2000元左右,生活孤獨而清貧。
17年來,長江上游的水土流失狀況得到了明顯改觀,中國沒有再發生1998年那樣大規模的全流域性洪水。四川省水利部門的監測數據顯示,2014年與1999年相比,雅礱江、岷江等干支流下游的泥沙輸出量減少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