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綠色時報10月14日報道:10月10日,2015東江源造林和森林可持續經營論壇在廣州舉行。來自香港和內地的嘉賓圍繞我國造林綠化和森林可持續經營管理的目標、戰略和政策,以及現代森林經營理念、森林文化與生態文明建設、廣東省造林綠化和森林經營政策及實踐、香港賽馬會造林項目案例、香港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實踐等議題展開了深入研討。
原林業部副部長、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理事長劉于鶴,國務院參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林科院首席科學家唐守正出席論壇。
劉于鶴在致辭中說,當前,森林可持續經營已被業界廣泛注意,但如何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還存在許多認識、技術和政策問題。從我國林業建設的歷史經驗與教訓看,我們必須重視森林經營。森林具有多功能特點,用材林、防護林、經濟林乃至特種用途林和薪炭林都既具有生態效益又具有經濟效益。現在社會上強調生態自然修復,這不是萬能的,需要有一定條件。要正確處理森林資源保護與利用的關系,合理的森林采伐是森林培育的重要手段,不能把兩者對立起來。
劉于鶴指出,廣東東江源森林覆蓋率高,但仍存在森林資源總量不足、結構不優、質量不高、功能不強等問題,亟須加強造林和森林經營。香港賽馬會先后3次捐資近900萬元,實施東江源碳匯造林項目,已完成前兩期項目4000畝,第三期造林項目2000畝將于明年完成,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希望有更多香港和內地的企業、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我國林業生態建設,為增加森林資源、推進森林可持續經營、應對氣候變化、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作出更大的貢獻。
唐守正在演講中指出,森林對人類和社會的重要作用越來越被認識。其作用,除了提供木材和多種原料以外,還包括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保護生態安全、維護傳統文化和滿足景觀美化的需求等等。森林經營的目的是培育穩定健康的森林生態系統。森林可持續經營在我國十分必要,也可能實現。廣東東江源地區處于亞熱帶,水熱條件很好,但是現在森林資源總量不足、質量不高。加強森林經營,提高森林質量,是提高森林服務功能的迫切需要。
經測算,本次論壇共排放溫室氣體8.4噸二氧化碳當量,將采用2013年度香港賽馬會東江源碳匯造林項目所產生的減排量中的9噸二氧化碳當量全部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