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紅石林海,七彩光環暈滿林間。山間林下,溪邊田間,林區創業者們勤勞忙碌的身影,為大自然增添了新的色彩,奏響一曲雄壯的林海創業之歌。
紅石林業局始建于1973年,曾生產輸送了大量優質木材。而伴隨著木材資源的日益退減,2012年,紅石林業局審時度勢開展“二次創業”,破解獨木支撐舊模式,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確立加快發展礦產、水電、林特、旅游、綠化苗木基地建設等多方向的新目標。
政策助力,為項目落實提供最堅實保障。紅石林業局連續多年免費舉辦各類種植、養殖業專業技術培訓班,從全國各地邀請專家及有豐富養種植經驗的專業戶前來授課。林業局出資組織員工外出參觀取經,并對困難的創業職工、企業給予扶持。工會連續3年累計發放了91萬元的“無息小額貸款”,為有創業愿望的職工送去“及時雨”。
項目帶動,讓替代產業尋找到新的支點。徐世生是帽山林場的一名普通職工。下崗后,他利用林場免費提供的一塊空地建起了木耳養殖小作坊。十年間,他的養殖基地從最初的手工小作坊發展到今天占地8公頃的規范型木耳產業基地。在他的帶動下,林場有10余戶職工從事木耳養殖業。
馬學龍在南方學到了生物質顆粒加工技術,想創辦一家新能源生物質顆粒加工廠。得知他資金短缺,局工會在短時間內幫助他辦理小額無息貸款,加工廠很快建成投產。這種利用林區鋸末、廢棄秸稈壓縮制造可燃性顆粒燃料,無毒、無煙、無污染,燃燒值高,是新型的原煤替代燃料。顆粒廠每年產值100萬元以上,可解決50名下崗職工的就業問題。
黃泥河林場是全局最為偏遠的林場,那里山高坡陡,作業條件差,職工人數多。冬采季節一過,職工都閑賦在家。但這里海拔高、光照強、水質好,適合食用菌種植業發展。全體職工商議集資入股,44戶職工投資90萬元成立種植合作社,2015年新建12個大棚,生產滑子蘑40萬袋、木耳20萬袋,種植野靈芝1000墩、凍蘑20立方米。
森林保護處職工集體籌資建設的大清溝苗木基地,入股員工179人,苗木基地經營面積18.79公頃,預計3年后產值達到200萬元。亞宏木業105人集資30萬元,在吉林、樺甸成立精品實木家具銷售處,當年就實現產值100萬元,利潤20萬元。
替代產業,以常態化帶動創業。旅游產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紅石國家森林公園已成為替代產業一張新的名片。近年來,每年都吸引7萬余名游客前來觀光,帶動了餐飲、住宿、土特產銷售等相關行業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