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且末縣“沙海淘金”拓寬致富路
信息來源:中國林業網 發布日期:2015-11-12 瀏覽次數:3878次
多年和土地打交道的買買提·斯迪克沒想到,都深秋季節了,沙漠里的勞動場面還是這么火熱。他對一起種植大蕓的同事說:“以前這里荒涼得鳥都不愿意飛過來,現在像旅游景區一樣經常有人來參觀。”
買買提·斯迪克是且末縣河東生態治沙工作站的一員,亞心網記者近日來到且末縣河東生態治沙基地時,看到工作站副站長佟戈雁帶著30余名職工在梭梭林里種大蕓。和他們一起堅守沙漠的,還有參與防風治沙的企業和個體戶。與此同時,包含有游樂設施、葡萄長廊、沙雕的沙漠觀光帶以及容納數十種特色經濟作物的沙生植物園等沙產業項目正在規劃建設當中。
從沙海里“淘金”,且末縣摸索出的生態致富路越走越寬。
生態治沙顯成效
沙漠是暴虐的,植被是柔順的。站在且末縣河東生態治沙基地觀景臺瞭望,仿佛籠罩著黃色薄霧的沙漠與泛著生機的連片植被涇渭分明,互相角力。
“如果沒有河東治沙,沙漠早就填塞河道,掩埋縣城。你看不遠處就是車爾臣河,沙漠被河道阻擋住了。”佟戈雁說。
波光粼粼的車爾臣河發源于昆侖山木孜塔格峰,別看它春洪季節像匹脫韁的野馬橫沖直撞,但曾被流沙逼著改道三次。失去了河的庇佑,聞名西域的且末古城兩度被風沙吞噬。為了防止第三次被風沙吞噬,且末縣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在河東防風治沙。
2000年,佟戈雁剛到河東防風治沙工作站時,這里只有500畝綠地,現在綠地的增長倍數,遠遠超過了他的工齡。望著眼前的9萬畝生態林,佟戈雁說,按照縣里的規劃,2020年,這里的生態林將達到30萬畝。
不知從何時起,在傲然站立的梭梭、紅柳、胡楊等沙生植物面前,沙漠不再那么趾高氣揚了。遏制住沙害之后,且末縣的防風治沙步伐非但沒有停頓,而是快馬加鞭往沙漠里沖。
“我們通過積極探索沙漠生態經濟化經營模式,使防風治沙林不僅有顯著的生態效益,還要有一定的經濟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且末縣林業局局長蔣建安說。
在2008年、2009年期間,河東生態治沙基地在梭梭根部完成寄種大蕓2600畝,2013年,2600畝大蕓全部出土,加上采集到的種子,效益非常可觀。現如今,該基地林間種植大蕓面積已達近4萬畝。
治沙如同開掘寶藏
且末縣雖是全國面積第二大的縣,但四面環沙,沙漠給且末人固有的印象是氣勢洶洶地向綠洲步步逼近以及隔三差五地漫天揚塵。
“防沙治沙造林海,誓將沙漠變綠洲”,“發展沙產業,向沙漠要效益”。近年來,且末縣每年召開的全縣防沙治沙生態工程建設動員大會上,傾力治沙的口號激發著全縣各族干部群眾的治沙熱情,而治沙活力之所以能在且末縣生生不息,關鍵在于大家親眼看到,沙漠向勤勞的人們回饋的財富越來越多。
沿著河東生態治沙基地縱橫交錯的柏油路,蔣建安帶記者來到正在打造的沙生植物園,一大片南瓜映入眼簾。因天氣變冷,碩大的南瓜葉子已經枯萎,藤架腳下的一個個彩色南瓜看上去煞是喜人。蔣建安說:“在沙地里種出的南瓜口感特別好,加上沒施化肥農藥,保存時間也長。我們把這種純粹的綠色無公害南瓜叫作‘沙海奇珍,玉都貢品’,準備放入包裝箱上市銷售。”
幾排幼小的葡萄樹苗,像是行走在梭梭樹林身后的孩童,讓人不忍心碰觸。為了讓它們在沙漠里安家,治沙工作站的人員沒少花費心血。如今,有6個葡萄品種完全適應了沙漠里特殊的環境,3年后便可掛果。
大棗、蘋果、西瓜、甜瓜、花生、枸杞、山藥、玫瑰……幾年來,且末縣林業局先后引進60多種經濟作物在沙漠試種,成活率達到80%。新開辟的370畝采摘園里,明年將開始種植蔬菜,形成集觀光、休閑、旅游為一體的沙漠景區。
“在沙漠里種植植物后,地表的沙子將逐漸土壤化,以后農田里能種的作物這里也能種。明年,我們要從民豐縣引進一批黑雞,讓黑雞在梭梭林里生長,發展獨具特色的林下經濟。”蔣建安說。
在車爾臣河附近有面積達一萬畝的綠色觀光園區,其中,170畝的水產養殖基地,可年產魚10噸、螃蟹1噸。
共同打造富民工程
且末縣多年的治沙工程中,涌現出了一個個“鐵娘子”和“硬漢”,他們就是河東防風治沙工作站職工。“在沙漠里耕種的難度,遠比在農田里大得多。且不說天天受風沙摧殘,夏天地表溫度高,蚊蟲肆虐。在這里工作只要堅持幾年,就習慣吃苦了。”佟戈雁說。規模越來越大的防風治沙林改善著且末縣的氣候,而向沙漠里挺進的造林工作依舊艱辛。與前些年不同的是,和佟戈雁他們做伴的人逐漸多了起來。打開且末縣招商引資手冊,很容易能找到治沙產業的項目。不論企業還是個人,都可以在這里實現“沙漠莊園夢”。蔣建安介紹,2011年,且末縣委提出打造“生態且末”的目標后,編制出臺了《且末縣關于加快防沙治沙生態工程建設及沙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采取“承包治理、開發經營、收益歸己”的招商原則,吸引不少企業和個人參與到治沙造林中來。這樣,不僅造林有人管,而且以生態產業來養生態工程,帶動了創業就業。記者發現,河東生態治沙基地的生態林看似一個整體,其實在種植管理上是分片包干。屬于鄉村種植的由鄉村來管理,這樣可以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屬于且末當地國有企業、招商引資民營企業或個人種植管理的,收益歸防沙造林的管理者。“我是做生意的,3年前,我不知道該投資干什么,發現參與生態林建設既給社會作貢獻,又能獲得長遠利益,就在這里投資打井、種樹,如今已經見到了效益。”在此投資的且末縣個體戶鄒聲龍說。據了解,河東生態治沙基地的綠色觀光園區建成后,將帶動農戶800戶,促進農民人均年收入增加1萬元。同時,拓寬富余勞動力的就業渠道,提供就業崗位1000余個。
■短評
因地制宜科學發展沙產業
在茫茫的沙海上種活郁郁蔥蔥的生態林,也種活了經濟效益良好的經濟作物,這些年來,且末縣為了做好“寫在大地上的好文章”,以愚公移山的精神防沙造林,讓沙產業開發取得顯著成績。
荒涼、貧瘠,是人們眼中的沙漠地區的形象。在新疆,由于沙漠眾多,很多人更是“望沙興嘆”。如今,隨著科學技術進步以及沙漠地區人民的豐富實踐等因素,沙產業在新疆已漸漸初具規模。且末縣作為沙漠邊緣的一個縣城,從2009年起,就開始把沙漠化治理與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他們通過營造大型治沙林、修建沙漠公園,開展休閑旅游等,逐步將沙漠變成了縣域各族群眾的后花園。該縣讓沙窩里長出“金娃娃”的喜人成果,既展示了該縣沙產業中涌現出來的新技術、新方法、新產品,也展現出了沙產業的廣闊前景,這對全疆各地推動防風治沙事業更好更快地發展,提供了經驗,增強了信心。
事實上,在水土資源相對匱乏的新疆沙漠地區發展沙產業,必須要讓科學技術做先鋒。與其他產業不同,沙產業擔負著不可分離的雙重責任:讓沙漠地區既要綠起來,又要富起來。要實現這兩大目標,必須要科技先行。
此外,且末縣的實踐也證明,發展沙產業是沙漠地區實現保護生態與發展經濟雙贏的必由之路。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沙漠地區內穩定的生態環境是沙產業發展的基本前提,沙漠地區內的動植物資源是沙產業發展的基礎。在大力發展沙產業的同時,不能忽略沙漠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動植物資源保護,萬萬不可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同時,水資源是沙漠地區最缺乏最寶貴的資源,“有水一片綠,無水一片黃。”在沙產業的規劃布局時,必須充分考慮水資源的條件,以水選地址、定規模。
盡管生機勃勃的沙產業是一條有希望的道路,然而,沙產業創建和發展的空間特殊,荒漠生態環境條件既嚴酷又脆弱。在重視沙產業發展誘人潛力的同時,更要求人們審慎把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則。沙產業發展初期應堅持“多采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技術路線。我們期待,新疆沙產業在科學理論指導下,在干旱荒漠地區人民群眾艱苦努力下,迎來更多“陽光”,健康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三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