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理念引領三北工程新發展
信息來源:中國林業網 發布日期:2016-02-03 瀏覽次數:3012次
中國林業網2月3日訊 在剛剛召開的2016年三北防護林站(局)長會議上,國家林業局三北局提出,推進“十三五”三北工程建設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突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抓好百萬畝防護林基地、抓好退化林分改造、抓好黃土高原綜合治理林業示范建設、抓好特色林果業基地五大重點,力爭到“十三五”末,完成造林育林729萬公頃,改造退化林分66.7萬公頃,使三北地區50%以上可治理沙地面積得到有效治理,70%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有效治理,80%的農田實現林網化,實現基本建成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目標。
“十三五”期間,三北工程建設要重點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堅持五大發展理念,建設高標準的防護林體系
(一)堅持創新發展理念,不斷增強工程發展動力。創新是引領三北工程發展的第一動力。只有持續推進改革創新,才能為三北工程建設不斷注入新動力。一要創新體制機制。各級工程管理部門要適應簡政放權的要求,創新工程管理方式,把管理的重心轉移到強化督導檢查、考核評估上來,牢牢把握工程建設的“指揮棒”,引領工程建設始終沿著正確軌道運行;要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創新工程管理體制,大力推行專業隊造林、購買式造林、訂單式造林,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二要創新林業政策。鼓勵、扶持各種社會主體參與工程建設,充分調動全社會造林、育林的積極性;要加強資源管護,落實責任主體,創新管護機制和模式,鞏固好建設成果。三要創新科技支撐。要圍繞工程建設重大技術“瓶頸”,加大科技創新力度,著力在破解發展難題上取得新突破;要加大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切實抓好三北工程綜合試驗示范區建設,著力在典型示范、輻射帶動上取得新突破。
(二)堅持協調發展理念,促進工程建設均衡發展。協調是三北工程建設的內在要求。三北地區自然、生態、經濟、社會等條件千差萬別,推進協調發展,就是要突出解決好發展不平衡問題,補齊短板、協同發展。一要促進區域治理協調發展。要統籌“一圈兩區三帶”發展,“京津冀”要以涵養水源為重點,保障區域水安全;東北生態屏障區要以完善、提高、優化農田防護林網為重點,保障我國糧食安全;青海高原生態屏障區要在保護好原生植被的基礎上,加大封禁保護力度,構建功能穩定的自然生態系統;北方防沙帶要以防沙治沙為重點,構建喬灌草相結合的防風固沙防護林體系;絲綢之路經濟帶要以生態修復為重點,構建以沙生灌木為主的荒漠綠洲防護林體系;黃土高原生態修復帶要以水土保持兼用林建設為重點,建設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二要促進造林與經營協調發展。要始終堅持發展第一要務不動搖,大規模開展造林綠化,不斷擴大森林資源總量和生態容量。要遵循防護林建設規律,穩妥、有序、科學地推進退化林分改造,構建穩定、高效、可持續的防護林體系。三要促進造林方式協調發展。要在注重人工造林的基礎上,加大封山育林力度,充分發揮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加快生態治理步伐,有條件的地區還要積極開展飛播造林,切實做到宜造則造、宜封則封、宜飛則飛。
(三)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推動工程建設科學發展。綠色發展是實現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三北工程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一要堅持質量優先。要從經濟社會發展對林業生態建設的新要求出發,樹立全新的質量理念,扎實推進工程建設由綠化向美化、彩化、香化轉變;要強化對營造林生產全過程的質量管控,推行全面質量管理,打造精品工程。二要堅持以水定林。要把水資源的承載能力作為工程建設的重要考量因素,因地制宜,切實做到以水定林,量水而行,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荒則荒,建設林水相依的防護林體系。三要堅持自然修復為主。要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優先的原則,突出自然修復。在適宜封育區要做到宜封則封、應封全封;在單純依靠封育難以恢復林草植被的地方,要在封禁保護的基礎上,強化人工培育措施,實行封造結合。
(四)堅持開放發展理念,開拓工程發展新區域。開放是實現共同繁榮發展的必然選擇。三北工程在國際社會影響廣泛而深遠,與國際社會開放合作的潛力十分巨大。一要圍繞“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開拓政府間合作。要充分發揮三北工程在防沙治沙領域的技術、管理、經驗等優勢,堅持“走出去”戰略,加強同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防沙治沙經濟、技術合作,共建綠色絲綢之路;要積極爭取國際金融機構、國際組織、發達國家的項目支持,拓寬資金渠道。二要開拓與非政府組織合作。要充分利用國際非政府組織專業性強、信息來源廣、傳播能力強的優勢,洽談開展合作交流、人員培訓、技術推廣;要重點在生物質能源、森林碳匯、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等方面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尋求合作機會,開拓合作渠道。三要開拓國際技術合作交流渠道。要有計劃、有重點地組織工程管理人員到世界林業發達國家,學習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技術和經營模式。要借助國際組織平臺,將三北工程防沙治沙經驗、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建設理念等推向世界,共享發展成果。
(五)堅持共享發展理念,厚植工程發展優勢。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建設三北工程必須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工程建設成果必須由廣大人民群眾共享。只有這樣,工程建設才能有持續發展的原動力。一要大力推進身邊增綠。要根據城鎮、鄉村的不同特點,科學規劃,優化布局,讓森林進城入村,建設森林城市、森林村屯、森林校園、森林社區,改善人居環境,讓人們切實享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態建設成果。二要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型防護林。要把工程建設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相結合,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兼用林,在保護和改善生態同時,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建設生態優美、產業發達、生活富裕的新農村。三要大力發展森林休閑林業。要適應人民群眾走進綠色、回歸自然的新需求,加快建設一批森林休閑養生基地,向社會提供更多優質的生態產品和森林休閑服務。
二、突出抓好五個重點,推動工程建設增綠增質增效
(一)突出抓好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彰顯工程建設地位。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生態是基礎。“十三五”期間,要圍繞“一帶一路”戰略,啟動實施三北工程絲綢之路經濟帶生態屏障建設,重點實施西安至烏魯木齊綠色通道和森林城鎮、柴達木盆地荒漠化治理、塔克拉瑪干沙漠外圍基干林帶、天山北坡防沙治沙、涇渭河流域水土保持林、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等重點建設項目,為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奠定良好的生態基礎。要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加快建設京津冀地區成片森林帶,重點抓好燕山山地、海河流域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養林建設,保障京津冀地區水資源安全,統籌推進城鄉綠化一體化進程。
(二)突出抓好百萬畝防護林基地建設,構筑區域性生態屏障。建設一批百萬畝防護林基地是三北工程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載體,是五期工程建設的最大亮點,也是“十三五”工程建設的重中之重。“十三五”期間,要抓好在建項目的填空補缺,完善提高,盡快建成區域性生態屏障。要根據《林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科學謀劃,分批啟動一批新項目。要集中力量,加快建設速度,確保到“十三五”末建成一批區域性的小屏障,由點到面,積少成多,構建我國北方生態屏障骨架。
(三)突出抓好退化林分修復,促進防護林建設優化升級。退化林分修復是三北五期工程建設內容之一,也是一項政策性、技術性很強的創新性工作。“十三五”期間,要堅持以增加森林資源、提高防護功能為目標,以優化結構、提質增效為重點,堅持越改越好、越改越多,林地不流失、不變更的原則,科學、穩妥、有序地推進試點工作;要切實承擔起探索經驗,典型示范的重任,探索退化林分修復新路子,總結新經驗,創造新模式,扎實推進退化林分修復科學發展,創新發展,有序發展。
(四)突出抓好黃土高原綜合治理林業示范建設,著力打造一批精品工程。黃土高原綜合治理林業示范建設是國家賦予三北工程建設的重要任務,也是構建“兩屏三帶”的重要支撐。“十三五”期間,要繼續堅持以小流域治理為基本單元,實行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切實做到治溝與治坡相結合、治山與治水相結合、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多管齊下,協同發力,在規模推進上取得新突破。要堅持生態經濟型防護林建設的路子,實行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相結合,生態治理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生態建設與群眾脫貧致富相統一,建設一批特色林果業基地,在統籌生態林業民生林業發展上取得新突破。要按照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實行科學布局,分類指導,宜造則造、宜封則封、宜飛則飛,優化林種、樹種結構,創新治理模式,培育先進典型,打造精品工程,在示范帶動上取得新突破。
(五)突出抓好特色林果業基地,促進綠民惠民富民。特色林果業是三北地區的優勢林業產業,是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抓手之一,也是三北工程發展的動力所在。“十三五”期間,各地要從本地的自然地域特點、資源容量、發展優勢和潛力出發,依托工程建設,大力發展以蘋果、核桃、紅棗、板栗、枸杞等為主的傳統優勢產業基地;積極培育以油用牡丹、長柄扁桃、連翹、皂角、鈣果等為主的新興優勢產業基地,力爭通過5年的努力,建設100個特色林果示范縣,打造1000萬畝特色林產業基地。
三、實現一個發展目標,基本建成北方生態安全屏障
到“十三五”末,基本建成我國生態安全屏障,重點在三北、難點也在三北。“十三五”期間,三北工程必須緊緊圍繞“建成北方生態安全屏障”這個目標,以加快發展為主線,力爭通過5年的努力,在東北三省、京津冀等自然條件較好、工程建設進展較快的省區,基本完成總體規劃任務,建成省級防護林體系;在科爾沁沙地、毛烏素沙地、呼倫貝爾沙地、燕山山地、晉陜峽谷、甘肅隴東等重點區域,建成跨區域、跨流域的防護林體系;在其它省區,選擇一批工程建設重點縣(區),建成一批縣級防護林體系,形成點線面相結合、帶片網相配套、集中連片、互為一體的北方生態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