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綠洲經濟”:有“綠”就有一切
信息來源:中國林業網 發布日期:2016-03-28 瀏覽次數:2592次
三月開春,位于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南邊緣的喀什地區葉城縣當地民眾扛著樹苗行走在沙漠里,沙漠邊緣是熱火朝天的義務植樹現場,遠處是連綿的沙漠。
據悉,當地政府“十三五”期間規劃實施生態屏障工程20萬畝,規劃區主要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一帶,林帶樹種根據規劃區域土質條件主要種植白楊樹、胡楊和沙棗樹。
中午,正在新種植林帶中檢查滴灌設施的努爾·買買提說,幾年前,每到春天刮大風的時候,他們基本上都不會出門,因為出去回來嘴里都會灌進沙子。最嚴重的時候,早晨起床被子上都會覆蓋一層黃沙。
“我是種果樹的,每年因為沙塵天氣,剛結的果子都會被風沙‘打’傷,嚴重影響了果品質量,很多人都被迫遷移,年輕人出去后也都不愿意回來。”努爾·買買提說。他的兩個兒子已經離開家鄉十多年了,一直沒有回來過,希望這些樹苗快快長大,氣候改變了,孩子們應該就會回來了。
和努爾·買買提一樣,在新疆南部地區,不少民眾的一生,就是一部與沙抗爭的血淚史,對于土地沙化的控制,直接關乎當地民眾的生產生活。
據悉,在植樹造林方面,新疆一直都把防沙治沙作為生存與發展的根本任務。“十二五”以來,新疆共完成沙化土地治理2674.7萬畝。
通過治沙治水、造林種草,新疆初步建成了以綠洲內部農田林網為骨架、綠洲外緣大型防風固沙林為紐帶、天然荒漠林和山區天然林為前鋒的立體綠色屏障,有效遏制了農牧區和綠洲邊緣荒漠化擴大的趨勢,重點風沙治理區生態狀況明顯改善,風沙危害逐步減輕。
新疆各級政府實施多年的生態屏障工程,不僅加大了植樹力度,還采用地表水、滴灌和低壓管道灌溉工程供水系統,大大提高了林帶樹種的成活率。部分農民還依靠這一生態工程,通過林下種植經濟作物脫貧致富。
多年來,依托新疆林業的快速發展,新疆以特色林果業為主的綠色產業建設實現重大突破,特色林果業由自產自銷,逐步向基地化、產業化和專業化方向發展,特色林果業成為新疆南部地區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據新疆林業廳統計數據,當地的特色林果種植面積已增加到2200萬畝,果品產量達到700萬噸,年產值近500億元(人民幣,下同),農民人均林果收入達到2200元,林果業收入占農民人均收入的25%以上,主產區達到40%以上。
新疆林業廳廳長艾則孜·克尤木說,未來五年,新疆還將實施九大林業工程,每年造林200萬畝以上,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5.6%。
“等這一片防護林長大,我的石榴樹、核桃樹也該掛果了。有了防護林的保護,沒有了風沙吹打,果品質量將大大提高,那個時候希望有一個兒子回家接手我的果園。”努爾·買買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