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吉林省委建設東部綠色轉型發展區和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委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的戰略部署,白河林業公司依托長白山獨特的資源稟賦,以實現和諧致富為主攻方向,發力全民創業,加強項目建設,用5年時間再造了一個綠色白河,成為全省同行業學習借鑒的典范,受到吉林省委書記巴音朝魯的充分肯定 納新求變,破譯白河轉型攻堅密碼 ——長白山森工白河林業公司抓轉型促發展紀實 5年,多出一個白河。 國有林區全面停伐后,林區經濟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一轉型難題,長白山森工集團白河林業公司已有效化解。未雨綢繆讓他們通過發展接續替代產業,有效解決了“錢從哪里來”和“人往哪里去”的問題。近5年來,白河實施的20個產業項目,以企業參股比例計算,新增資產達5億元,相當于再建了一個白河。 復制神奇?不,白河只做自己。 戰略謀劃,貢獻白河轉型樣本 這不是簡單的產值。 近5年來,白河林業局的非林非木產值從19.3億多元增長到近35億元,增幅達81%。兩個“非”字,清晰勾勒出白河轉型發展的戰略軌跡。 數字提供了佐證。 “十二五”至今,白河林業局林業總產值由62935萬元增長到84350萬元,增幅34%;企業總資產由5億多元增長到7.4億多元,增幅達46.28%;在崗職工人均工資由2萬多元增長到近4.5萬元,增幅達120.87%;人均創業性收入從2500元猛增到3.1萬元,增長12倍;多渠道吸引項目建設投資從4.2億多元增長到25億多元,增幅達506%;森林蓄積量由2609萬立方米增長到2680萬立方米,增幅2.7%。 數字背后有著怎樣的增長邏輯? 在摁下轉型發展“重啟鍵”前,曾主要依賴木材生產的白河也陷入過“腹背受敵”的窘境。 首先是內部。 “十二五”開局之初,正值國家實施二期天保工程,白河的木材采伐限額從原來的15.3萬立方米銳減到7.63萬立方米,直接減少收入1億元。此外,企業冗員過多、負擔沉重、后續產業不足等弊端也逐漸顯現,各種支出不斷增加、職工收入偏低等嚴峻現實無情地擺在了白河人面前。 然后是外部。 在當時國際金融危機的劇烈沖擊下,國內外市場銷售雙雙嚴重受阻,讓白河遇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 兩難境地,白河到了必須作出選擇的時刻。 白河林業公司以總經理江禮家為核心的新一屆領導班子,深入基層和工作一線,通過分析形勢和研究現狀,確定了完全符合長白山森工集團要求和白河發展實際的戰略發展體系。 “十二五”期間,白河林業公司嚴格按照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委、州政府的“加快建設富庶、開放、生態、和諧、幸福新延邊”的總體要求和長白山森工集團的“率先發展水苗參果四大重點項目、著力培育六大接續產業、帶動九大板塊全面發展”的戰略部署,緊鎖實現“和諧致富”的主攻方向。 縝密謀劃貫穿在白河轉型發展的長線思維中。 白河圍繞“和諧致富”這個中心,大力提高自養、自強兩個能力,不斷強化林區特有資源、長白山特有資源、白河特有資源3個依托,利用林木產業、林地產業、林特產品產銷、環境利用4個載體,發展自然生態旅游、森林綠色食品、特色林木林、特色中草藥、食用菌五大基地,建設以大戲臺河為龍頭的旅游經濟板塊、以長白山森林水為龍頭的林區經濟板塊、以各管護站點為龍頭的生態經濟板塊、以林下資源為載體的綠色經濟板塊、以白河特有資源為載體的環境經濟板塊、以珍貴特需樹種為載體的特色經濟板塊六大板塊。 在鋪設經濟發展軌道的同時,另一條為轉型發展護航的軌道也在同步架設。 白河林區在建設沿著創業生產基地化、生活城鎮化、富民強局產業化、理念現代化、生存生態化、社會建設基層化、創新發展科技人才化7個方向發展的同時,高度重視做好干部、人力資源、資金資產、民生、安全、環境利用、林木利用、林區社會穩定8項基礎工作。 環環相扣的謀劃,讓白河尋找到轉型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之路。 白河按照《“十二五”經濟發展規劃》,確定了2011年打基礎、2012年上規模、2013年見效益、2014年求鞏固、2015年達目標的“五步走”方略,和到2015年實現年人均收入4萬元的奮斗目標,將企業引向可持續發展軌道。 精準定位,用項目促轉型發展 轉型之戰,精準的戰略定位決定了未來發展。 白河按照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委、州政府的“抓項目就是抓發展、抓大項目就是抓大發展、抓一批項目就是抓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指示,堅持“用項目促轉型、用項目保民生、用項目求跨越”,制定了5年項目建設發展規劃。其中,23個產業發展類項目已經實施20個,已有收益的項目達16個。待項目全部建成后,白河林區將全面實現由相對封閉向全方位開放轉型,為徹底擺脫對木材收入的依賴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全力推進的建設項目中,生態旅游成為白河全力培育的產業龍頭。 根據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區位優勢,白河牢牢把握住長白山知名度日益擴大和二道白河鎮改市的歷史機遇,將生態旅游確定為企業轉型發展的龍頭和主導產業,舉全力實施了白河森林生態旅游區提質工程,相繼開發和建設了大戲臺河景區、長白文化景區、戲冬游樂景區、神奇魔界景區、花王百花景區、美人松林景區、紅石石峰景區、森林溫泉景區、瑞仙雙莓景區、天賜寶石景區“十大景區”,并逐步將這些景區建設成全國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長白山黃金旅游線路中的重要集散地。 以大戲臺河景區為例。目前,景區的年接待游客量達20萬人次,純收入達1000萬元。 龍頭產業顯示出強勁的拉動力量。 在十大景區的輻射帶動下,住宿、餐飲、運輸等相關產業呈現快速發展態勢,帶動企業旅游產業整體上檔升級,旅游業在白河整個經濟發展中真正起到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 房地產開發也成為生態旅游業最大的受益項目。白河本著“寸土必爭、寸財必爭、寸利必爭”的原則,將房地產開發與旅游舊城改造、棚戶區改造相結合,在“政府+國企+開發商”的合作開發模式下,從“十二五”開局至今共開發房地產20.9萬平方米。 白河對作為龍頭產業的旅游業的發展有著更長遠的謀劃。
為將白河林區旅游資源充分地挖掘好、發揮好,白河在轄區內設立了長白山北坡國家級森林公園、省級中華秋沙鴨保護小區、省級園池濕地保護區,使林區內的各種旅游資源在保護的前提下很好地開發,在開發的基礎上更好地保護。 精細管理,新機制釋放新活力 細節決定成敗,白河對此有著深刻的認識。 白河將“管”與“理”滲入企業的經營發展中,以“管”實現監督和控制,追求效益最大化;用“理”謀求指導和服務,圍繞效率做文章。 先是“管”。 面對企業替代產業尚未完全培育成型的實際,白河以全面實施精細化管理為突破口,在林木吃干榨凈和有序用好上下功夫,制定并完善了“生產一個令、場存一個點、銷售一個口”的“三個一原則”和林木利用“十個管理辦法”、木材銷售“六個轉變原則”,優化銷售環境,拓寬銷售渠道,銷售收入穩步上升,真正實現了林木效益的最大化。 為強化資金管理,白河加大應收款的清收力度,并成立財務核算中心,實行一級財務核算,有效提高了資本運營效率。在強化資產管理方面,白河通過資產清查,摸清了家底,保證了國有資產不流失;通過強化日常管理,對物資采購、設備使用進行創新化管理,大大降低了各種運營成本。 后是“理”。 在保持企業整體格局不變的前提下,白河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并在公司內部全面推廣“五五”工作體系:林木利用、森林管護經營、環境發展、資源資產開發、資金經營5個公司,社會事務管理、文化環境指導、社會穩定控制、機關事務管理、職工思想引導5個中心,社會事務協調、周邊關系協調、資源保護開發協調、環境利用開發協調、林木利用協調5個委員會,案件協調、旅游資源整合、白河地區建設審核、全局工作調度、發展戰略研究5個領導小組,生態旅游地產、項目建設、中藥健康產業、綠化苗木產業、日常工作5個突破工作組。 此外,2013年-2014年,白河設立的五大公司,每個公司至少發展了2個子公司,每年新增利潤性收入7000萬元的指標超額完成,成為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如同一張互連互動的網絡,“五五”工作體系之間,互為補充促進,使企業的決策更加科學,工作程序更加有序,為企業轉型發展注入了強大的生機和活力。 在理順內部運轉的同時,白河也在不斷營造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 白河在轉型發展過程中不斷樹立大局意識,一方面注重搞好與周邊地區及政府的關系,在保護生態安全、維護林業發展的前提下,克服各種困難,全力支持長白山管委會開發各種旅游項目,支持安圖縣政府建設農心、恒大、統一、步長、雅客五大礦泉水企業,實現互惠互利、和諧發展。另一方面,加強與上級相關部門的溝通聯系,積極爭取和利用政策,為企業發展創造寬松環境,使白河在外界的影響力、美譽度不斷提高,在全州、全省乃至全國林業發展格局中的地位不斷提升。 職工創業,打通增收富民通道 “變”,成為白河的高頻詞。 白河從轉變思想觀念入手,積極引導廣大職工樹立由主要依靠林木向主要依靠特有資源轉變,由主要依靠企業向主要依靠自己轉變,由主要依靠工資性收入向主要依靠創業性收入轉變的“三個轉變”。 白河向廣大職工發出倡議書,號召林區職工群眾努力實現“資源利用八個轉變”:變砍樹為看樹、變用木為用樹、變荒蕪為利用、變閑置為使用、變低產為高效、變無序為有序、變私利為公利、變破壞為保護。 一系列支持和鼓勵“變”的政策措施同步跟進。 從扶持發展食用菌產業開始,白河購進食用菌生產設備投資達117.5萬元,以成本價格累計供應枝椏材6萬噸,食用菌原料補貼300萬元,累計提供無息貸款4215萬元,利用710公頃林地支持發展食用菌產業。 在技術上,白河提供全年專家現場講座指導、創業大戶現地示范,并多次組織基層領導班子和創業戶到遼寧、黑龍江和省內的靖宇、集安、松江河等地學習黑木耳、藍莓、木靈芝、林下參等栽培技術。 在創業項目拓展上,白河依托中藥材公司,大力發展芍藥、五味子、杜香、藍莓、林下參、天麻、靈芝、薇菜等園區,實現聯利連心,帶領更多的職工自主創業,突出解決弱勢群體擺脫貧困問題。 在市場開拓上,白河與以清華大學為首的北京高校后勤采購中心簽署了在白河建立長白山綠色食品基地的協議,使白河的綠色食品走上了北京6所高校的餐桌,僅黑木耳每年就可定向銷售1萬公斤。 硬件建設也在提升。 白河建立了鼎元電子銷售中心、山麓土特產品銷售中心、龍昇林產品購物中心3個銷售主平臺,全面拉動各大園區和基地建設,建立了產銷一體化模式,實現了林副產品銷售與市場的直接對接。 “蟻群經濟”釋放出“大象效益”。 全民創業的燎原之勢,呈現出“要我創業變為我要創業”的局面,廣大職工能工則工、能商則商、能種則種、能養則養,呈現出濃厚的創業氛圍。以食用菌種植為例,由2010年的60萬袋猛增到目前的4000萬袋,每個林場僅食用菌一項收入就達1000萬元,全局收入達1億元,是“十二五”前的67倍。目前,白河實現了年人均收入超4萬元目標,轉型發展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大象”的塊頭不斷增長。 目前,白河的全民創業家庭戶達2645戶,占職工總戶數的98%;創業人數達3645人,占職工總人數的87%。與轉型之初相比,2010年白河人均收入僅為7514元,其中工資性收入5014元、創業性收入只有2500元,工資性收入與創業性收入之比為2∶1?,F在,工資性收入與創業性收入之比為1∶3,即4∶12,工資性收入是當時的2倍,創業性收入是當時的12倍。 為構建強局富民基礎,白河大力推進項目建設,制定了5年項目建設發展規劃,規劃產業類項目23個,實現收益項目16個,2015年實現收入7955萬元,實現利潤3987萬元,完成年度目標的130.42%,為徹底擺脫對木材收入的依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加緊布局,繪美麗白河新圖景 積極迎接國有林區改革的重大挑戰,白河正為成為競爭中的領先者而加緊布局。 “十三五”期間,白河將用十大景區、十大企業、十大稅源“三個十”壯大企業勢能;用礦泉水園區、物流園區、包裝物園區、旅游園區“四個一”擴大對外開放;用水、稅、游、利、補“五個字”構建效益支撐。到“十三五”期末,四大園區、十大企業和招商引資項目全部建成后,預計可拉動就業崗位5000個,可為白河實現收入13.7億元、利潤3億元。 “三個十”相互支撐,共同為白河壯大實力蓄力。 通過抓好十大景區,對大戲臺河景區、花王百花景區、瑞仙雙莓景區、戲冬游樂景區、神奇魔界景區、美人松林景區、森林溫泉景區、長白文化景區、天賜寶石景區、紅石石峰景區進行整體包裝,以旅游業帶動休閑業,以休閑業促進旅游業,實現生態旅游經濟的最大綜合效益,將旅游真正培育成企業的龍頭和支柱產業。 通過抓好十大企業,白河將以工業化的思維謀劃運作礦泉水廠、包裝箱廠、物流公司、長白山原生態森林產品公司、大戲臺河有限公司、龍昇林產品購物中心、同芬石材公司、龍晟房地產開發公司、綠化苗木公司、中藥材公司,加快新型工業化步伐,更好地發揮工業對白河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 通過抓好礦泉水園區等十大稅收來源,白河以與安圖縣地方政府和長白山管委會簽訂互惠互利、強強聯合、發展共贏協議為發力點,創造企業與政府、企業與地方經濟共同繁榮的完全符合市場經濟規則的發展模式。 緊抓國有林區深化改革的重大戰略機遇,白河將通過“四個一”擴大對外開放,以更大的力度推進對外開放,放手先行先試,加速開放崛起, 白河將通過礦泉水園區、物流園區、包裝物園區、旅游園區建設,以優良的經濟發展環境吸引資金,使其成為白河加快對外開放的承接平臺和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通道。 由水、稅、游、利、補組成的“五個字”將為白河構建堅實的效益支撐。 水,就是要開發好白河特有的礦泉水資源;稅,就是做好與安圖縣、長白山管委會的項目稅收分成工作;游,就是發展壯大旅游龍頭產業;利,就是抓好下屬企業的利潤性收入及合作公司的利潤分紅工作;補,就是積極爭取和充分利用好天保補貼、政策補貼、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補貼。通過這5個方面的努力,白河將真正實現內生發展、外力補強的目的,使企業能夠很好地實現多條腿走路、多渠道增收、全方位發展。 在困難面前,白河人從未踟躕不前。為推動林業經濟轉型發展,白河人將繼續按照州委、州政府和長白山森工集團的總體要求,更加堅定地貫徹國家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戰略部署,結合林業經濟一體化進程,進一步推進林業經濟向產業化轉型。 富庶、開放、生態、和諧、幸福新林區——白河人正用堅實的腳步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努力。他們在砥礪前行中積累的彌足珍貴的經驗,也為林業企業轉型發展留下了許多可鑒可行的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