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林業產業迸發綠色動能
信息來源:中國林業網 發布日期:2016-05-30 瀏覽次數:2549次
黑龍江省是國家重點林區之一,森林資源豐富,曾為共和國經濟建設提供大量原材料并做出重大貢獻。隨著國家生態建設戰略的實施和人們對森林生態產品需求的持續增長,黑龍江林業產業開始全方位發展。
■2011年,省委、省政府將林業產業列入全省重點發展的十大產業之一,為林業產業轉型發展注入了全新動力。在全面實施天然林保護的前提下,迅速形成了以林下種植養殖、森林綠色食品和北藥種植、森林生態旅游、林木加工、對外林業合作等多業并舉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2015年,全省林業總產值實現1650億元,比2011年的766億元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長15.9%。截至2015年,全省木材加工業實現產值796億元,比2014年增長10.8%,進口俄羅斯木材633萬立方米,實現產值達60億元;年產各類食用菌316萬噸,交易額達到317億元,比2014年增長18.9%;北藥種植面積57.7萬畝,產量2.3萬噸,產值突破100億元;蘋果、葡萄、李子等林果產量24.7萬噸,紅松籽、榛子、核桃等干堅果產量1.7萬噸,藍莓、沙棘等漿果產量3500噸,年加工產值120億元;山野菜產量4.8萬噸,產值36億元,居全國第一位;全省馴養各類毛皮動物400萬只,年產毛皮350萬張,森林豬年出欄15萬頭、森林雞600萬只,林蛙養殖戶6500家,馴養熊類5000多頭,動物馴養利用年總產值實現50億元;全省林區年接待游客2800萬人次,實現森林旅游業總收入350億元。
■2016年,黑龍江省林業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正式出臺。未來幾年,我省將重點發展9大林業產業,力爭到2020年,全省林業產業總產值達到3500億元以上,實現5年翻一番的目標。
林業產業逆境中“轉出”新天地
賓縣青陽林場是一個小而老的貧困林場。由于林場開發較早,曾經的過度采伐使這里森林資源匱乏。發展林下經濟,讓森林休養生息成為青陽林場發展的當務之急。
2013年,林場將轉型發展的第一步邁向了投資少、見效快的蕨菜種植和林下人參項目。為扶持職工發展林下產業項目,林場劃撥出1500畝林地用于發展山野菜、林下參種植。2015年,職工兩年前種植的300畝老蕨菜,已經見到效益,畝產量達2000余斤,畝純收益達3000余元。林下參長勢也很茂盛,畝保苗率達95%以上,目前,全局林下參面積達1300畝。
困境中的青陽林場,利用生態優勢發展特色養殖使林區職工增收創業,也折射出我省林區經濟結構轉型起始于資源危困的逆境,卻劈波斬浪,創造出一片廣闊天地的全景。
我省擁有林地面積2623.2萬公頃,占全國林地面積8.3%,全省森林面積2125.4萬公頃,占全國有林地面積的10.8%,活立木總蓄積量19.3億立方米,占全國活立木總蓄積量的12.5%,是全國森林覆蓋率較高省份之一。同時,我省還擁有濕地834萬公頃,其中天然濕地556萬公頃。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使我省發展林業產業占據得天獨厚的優勢,尤其在國家五位一體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林業產業更是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2011年,省委、省政府將林業產業列入全省重點發展的十大產業之一,為林業產業轉型發展注入了全新動力。在全面實施天然林保護的前提下,迅速形成了以林下種植、養殖、森林綠色食品和北藥種植、森林生態旅游、林木加工、對外林業合作等多業并舉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幾年間,我省林業產業實現快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2015年,全省林業總產值實現1600億元,連續6年保持15%以上增長。比2011年的766億元翻了一番多。木材、北藥、林果、毛皮動物馴養、森林旅游業等綠色產業規模越做越大。林業產業精深加工企業規模不斷壯大,2015年,全省林業產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達406戶,占全省工業企業的1/10,形成了一定的產業集中度,培育了恒友、雙葉、光明、華鶴“四大”家具品牌,林格貝、越橘莊園、可新食品、恒豐紙業、一辰北藥、黑寶藥業等龍頭企業,產業品牌初步叫響,且產業結構日趨合理,對比2015年和2010年的統計數字可以看出,一次產業比重明顯下降,二次產業略有增加,三次產業明顯增加。
綠色“銀行”大森林里“錢景”無限
走進“中國黑木耳第一縣”的東寧,無論是街上跑的運輸車里,還是自動化車間的監控下,所有人忙碌的中心都是一朵朵黑色花蕾似的黑木耳。現在的東寧縣是世界上最大的黑木耳產銷基地。全縣百余個村,都實行了“市場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模式,可謂村村生產,戶戶栽培。隨便在哪里走一走,看到的都是一片片黑色的海洋。在這里,把黑木耳形容為“黑金”再確切不過。2015年,東寧縣黑木耳生產規模達到12億袋,產量5.5萬噸,占全國總產的六分之一,產值達到30多億元。
近幾年,這里的黑木耳生產注重科技創新,通過標準化、集約化、科技化、園區化、工廠化和組織化的“六化”生產模式,實現黑木耳產業的升級發展。比如科技人員改變以往黑木耳手工制菌種的復雜程序,實現了菌種的自動化液體發酵。通過創新,讓木耳從以往的兩季采摘變成四季采摘,實現黑木耳一年四季無空閑生產。
縱觀全省,黑木耳所屬的林菌生產近年來異軍突起,截至2015年,我省年產各類食用菌300萬噸以上,約占全國資源總量的十分之一,其中黑木耳、松茸產量占全國的80%,全球的60%。
在海林市農產品綜合交易大市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來這里收購木耳的客商來自全國各地,淡季木耳的日交易量在七八萬斤左右,旺季時日交易量在三十萬斤左右,交易額在1000萬元左右。不僅是黑木耳,其它的林菌生產交易同樣紅火。在海林市森寶慧源有限公司的幾十棟靈芝栽培大棚里,粉紅色的靈芝長得個個飽滿。公司的負責人李寶慧說,一個大棚能長出600多斤靈芝,能出200斤孢子粉,一斤孢子粉售價在1000元左右,一個大棚一年純收入就在10萬元左右。眼下,海林正在籌建海林市食用菌產業園,建成后的產業園將成為全國最大的鮮蘑出口地,可安置就業農民5000人。依靠林產品,林場職工的收入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每一項產業的發展都與市場需求息息相關。我省林業產業正是借勢當前人們回歸自然、享受自然的消費潮流,結合自身綠色生態條件,發展特色養殖等林下經濟和林產品精深加工,實現了快速發展。
省林業廳統計顯示,目前,全省林菌生產之外的其他產業也實現全面發展。北方道地藥材種植面積已達200萬畝,品種40余個,年產各類藥材2.5萬噸。蕨菜、刺五加、薇菜等各類山野菜近5萬噸,產量穩居全國第一。產自黑龍江的寒地林果天然純正,紅松子、藍莓、樹莓等營養品質國際一流,產量約占全球五分之一。全省現有各類養殖企業2000多家,年出產貂皮、狐皮400萬張,出欄森林豬35萬頭、森林雞600萬只、林蛙50萬噸,還有大量的熊膽、虎骨、鹿茸、麝香等健康產品等待開發。作為全國著名的生態示范省之一,全省現有各類自然保護區249處,森林公園106處,總面積達300多萬公頃,規模居全國之首,生態旅游產業方興未艾。
九路并進林業產業“精準”再發力
為加速推進我省林業產業發展,助力龍江經濟發展,今年初,省政府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全省林業產業轉型發展工作,對今后五年林業產業發展工作進行安排部署,要求林業戰線堅持問題導向,深入研究龍江林業產業重大發展戰略,增強競爭意識,補短板,調結構,加快改革,轉變機制,在保護好森林資源、發揮其生態功能和觀賞作用基礎上,大力挖掘釋放森林的經濟功能,讓22萬平方公里的森林資源為龍江人民創造更多財富,吹響了黑龍江林業產業加速發展的進軍號。
4月,我省出臺《黑龍江省林業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對今后五年全省林業產業發展進行了詳盡規劃。確定了食用菌、山野菜、林果、北方道地藥材種植加工、野生動物馴養利用、花卉及苗木、生態旅游、森林健康養老、對俄林業合作9個重要產業發展領域。一是大力發展以黑木耳為代表的食用菌產業,加快香菇、靈芝、猴頭菇、松茸、滑子蘑等木腐型食用菌和杏鮑菇、大球蓋菇等草腐型的培育、擴繁,重點推廣珍稀菇菌品種選育、引進、開發以及野生菌類的馴化,構建以黑木耳為代表的食用菌產業集群。二是山野菜產業。以采取“野生采集+人工栽培”的方式,做好特殊山野菜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對野生蕨菜、猴腿菜、刺嫩芽、黃瓜香等實行保護性采集,加快建設刺嫩芽種苗和改培基地,擴大蒲公英、老山芹、黃瓜香等人工種植面積,構建以綏陽、亞布力、大海林、葦河等林業局為主的山野菜產業集群。三是林果產業。大力發展以培育、采集、加工藍莓、紅豆、藍靛果為代表的漿果產業,加大沙棘、樹莓等其他漿果的培育力度,加大發展培育、生產、加工榛子和紅松子為代表的堅果產業。四是北藥產業。建設以黃芪、刺五加、草蓯蓉、關蒼術、五味子、柴胡、金蓮花為主的大宗野生藥材保護基地。五是花卉及苗木產業。到2020年全省新增花卉種植面積1.185萬畝,綠化苗木2.995億株,實現產值35億元。六是森林動物馴養及加工產業。重點開展野豬、梅花鹿、馬鹿、林蛙、狍子等動物的人工養殖和系列化加工。依托林業局、林場建設一批林下豬、雞等特色養殖基地。鼓勵社會資本、林業職工積極參與林場周邊林地的林下雞、鴨、鵝養殖。七是生態旅游產業。依托林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優良的生態環境,加強營銷與合作,深度開發林區生態旅游資源。重點打造森林生態游、冰雪游、濕地游、紅色游、界江游等精品路線。八是健康養老產業。利用林區夏季氣候、生態、綠色食品等優勢,積極發展候鳥式養老和“生態+休閑養老”等新業態,做大做強林區健康養老產業。九是木材加工(對俄林業合作)產業。利用毗鄰俄羅斯的地緣優勢,積極擴大對俄木材資源進口,支持境內木材加工企業做大做強,形成省內林產品加工集群,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開發利用境外木材資源,建設境外木材加工基地,形成“兩頭在外”的木材加工產業格局。
根據《黑龍江省林業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到2020年,黑龍江林區將打造成國內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加工基地,北方最大的林果生產加工基地,國內最具規模的道地北藥種植生產加工基地,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生態旅游、健康養老基地,國內重要的對俄林業合作產業集聚區。全省林業總產值翻一番,從2015年的1650億元增加到3500億元以上。初步建立生態主導型林業產業發展體系,實現由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的跨越式轉變。
尚志林業總產值破百億
尚志市以打造林業強市為目標,初步形成了以食用菌、漿果、北藥、森林旅游為代表的林業產業,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強有力支撐。2015年,全市全社會林業總產值突破100億元,帶動農民人均增收8500元,占全市農民人均總收入的60%左右。
尚志市食用菌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全市近三成農戶從事食用菌生產,2015年,全市食用菌栽培總量達到20億袋。全市食用菌加工企業發展到10家,年加工總量5000噸。尚志市漿果種植歷史久、面積大、品質好,被譽為“中國三莓之鄉”。從2014年開始,尚志市對新植漿果基地進行補貼。目前,全市漿果總面積已達到8.1萬畝,產果面積達到5萬畝。目前全市漿果加工企業已發展到23家,形成了較完整的產銷鏈條,企業日加工能力達到1000噸;全市藥材種植戶9000多戶,從事藥材生產和采集的農戶人均純收入超過9000元。
依蘭叫響“北方藥都”品牌
依蘭縣具備北藥開發的先天優勢和產業條件,該縣把北藥產業發展作為富民強縣產業,著力打造集藥材種植、藥物研發、中藥提取、藥品制造、市場營銷及售后服務于一體的產業體系。
為發展北藥種植產業,該縣出臺扶持政策,提供種植技術服務、建立產業擔保基金、完善“公司+基地+合作社”、“公司+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實施品牌培育戰略,開展北藥GAP認證,全力打造中國北方中藥材生產、加工和銷售基地,叫響依蘭“北方藥都”地標品牌。
目前,全縣北藥種植6萬畝,北藥開發的經濟效益初步顯現。縣林業局還投資200多萬元建立靈芝菌包廠,發展靈芝種植產業,種植大棚200棟,生產靈芝干品8萬多斤,靈芝孢子粉3萬多斤,并且破壁加工1萬斤。
龍江生態經濟林成新支柱
龍江縣大力推進樟子松嫁接紅松、山杏嫁接甜仁杏寒地果樹等技術。僅紅松堅果林已發展到20120畝,進入豐果期的有6000多畝。預計到2018年,紅松果林可達3萬畝,生態經濟林成為強縣富民新的支柱產業。
龍江縣魯河鄉從2005年,在省林業廳的指導下,開始嘗試用樟子松嫁接紅松,正常情況下一棵紅松要生長30年才能結出松塔,而經嫁接的紅松六七年就可以結出松塔,豐果期可達150年。如今,全鄉有13000萬畝樟子松與紅松進行了嫁接,嫁接的紅松果林2010年陸續結實,這兩年有4000畝紅松林進入豐果期。濟沁河鄉興玉果業合作社也通過嫁接技術,在16250萬畝林地上種植山杏嫁接甜仁杏、梨等,僅野生杏仁一年可產20000斤;合作社還實現了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一年盈利14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