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改使婦女受益 但仍存在性別不平等
信息來源:中國林業網 發布日期:2016-06-03 瀏覽次數:2737次
中國綠色時報6月3日報道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對農戶尤其是婦女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增加就業機會,提高創業能力,增加收入,增強技能,特別是提升了婦女的家庭地位和社會地位,但目前在集體林改中仍存在性別不平等問題。這是《中國綠色時報》記者5月31日從中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性別維度成果發布會暨研討會上了解到的。
隨著中國城鎮化建設加快推進,農村大批男勞動力進城務工,目前中國農村約70%的農業勞動力為女性。婦女已成為農村社會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世界銀行與國家林業局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合作,依托后者現有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監測平臺,開展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性別維度研究。此項研究的終極目標是使中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更加注重性別平等,包括對林地的獲得性和實際控制權,以及在對相關的資源和服務的可獲得性上男女更平等,在參與森林資源保護和利用決策方面男女更平等,最終改善林業改革對婦女地位及其福祉的影響。
通過對遼寧等7省70個樣本縣、350個樣本村、3500個樣本農戶的監測研究,以及新增的四川省江油市等3個深度訪談調研點的研究發現,集體林改中存在的性別不平等問題主要體現在參與決策、林權證署名、女性身份變化時林地權益、林權抵押貸款、森林保險、林業補貼和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農民組織化、林業技術服務、市場信息等方面。
研究結果表明,在制定和實施改革政策時,迫切需要增加性別視角。為此建議:完善集體林地家庭承包制度,加強集體林權管理,完善林業政策和服務,加強政策制定、宣傳、監測的性別敏感度等。具體包括,家庭成員在林權證上聯合署名,完善集體林地分配制度,指導修訂村規民約和林改方案,完善集體林權流轉管理制度,建立婦女林業權益糾紛調解、投訴和公益訴訟機制,完善林權抵押貸款政策、婦女小額貸款政策、森林保險和林業補貼政策,促進女性參與林業合作組織,改進林業技術服務體系等。
此外,報告特別提出,提高婦女林業權益的治本之道是要提高農村女性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科學素質,其次需要幫助女性克服對社會偏見和家庭暴力的顧慮,這些都需要長期的努力,也需要林業之外各方的協力推動。因此建議:落實農村女性的義務教育,對農村婦女尤其是文盲實行繼續教育,依照今年3月通過的《反家庭暴力法》,地方婦聯應聯合公檢法部門、民政部門(如婚姻登記處)一同打擊家庭暴力,健全婚姻家庭矛盾糾紛調處機制,協調公檢法和民政部門,建立預防家庭暴力“110”報警干預中心、投訴站,構筑維護婦女合法權益的防范保護網絡。
與會專家認為,男女平等是社會發展的前提,也是林業發展的必要條件。鑒于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中,影響婦女參與程度的原因多種多樣,既有政策制度設計方面與政策執行層面的問題,也有傳統文化和社會分工的原因,還有婦女群體特征中的一些阻礙因素等,林業主管部門應與司法部門等開展合作,從源頭上保障婦女的合法權益不被習慣性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