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全球吉商大會將于7月末在長春舉行,這是省委、省政府推動吉林新一輪振興發展的重大舉措。打造“吉商精神”,對吉商大會的成功舉辦和吉商文化的傳承弘揚具有重要意義。為此,省委宣傳部、省委統戰部和省工商聯聯合舉辦“吉商精神”征集活動。為明晰“吉商精神”的文化淵源、時代內涵,今天起,本報推動“吉商精神大家談”專欄,深入采訪專家、學者、吉商和社會各界人士,暢談他們對“吉商精神”的理解,深入探討“吉商精神”的核心內容和豐富內涵。
今年7月份,我省將召開首屆全球吉商大會,積極打造吉商文化,塑造吉商精神,為吉商和各界投資者搭建交流對話、項目對接的新平臺。6月20日起,我省“吉商精神”征集活動正式啟動,提煉吉商精神,全面總結吉商的歷史脈絡、文化淵源和時代內涵。為進一步了解吉商文化、理解吉商精神,近日,本報記者對吉林大學常務副校長邴正進行了專訪。
邴正說:“吉商就是指吉林商人,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吉林出生、在吉林或在全國乃至于海外創業成功的企業家;二是雖然不在吉林出生,但在吉林創業和發展,對地方經濟有所貢獻的企業家。”
邴正為我們給出了他關于吉商的完整概念。對于舉辦吉商大會的重要意義,他也有著自己的見解。他認為,從吉林省來說,由于開發較晚,商業發展從嚴格意義上講,起源于清末,和一些省份比,商業歷史相對短,商業經營的人才總體規模有限。同時,從吉林省的目前發展現實看,需要宣傳吉商、挖掘吉商、打造吉商、推廣吉商,形成濃濃的經濟氛圍,這就需要一個具體的載體,召開吉商大會無疑是一個正確而重要的選擇。召開全球吉商大會,利于凝心聚力,喚起吉商的鄉土激情,同時能夠把大家無意識的、分散的一些東西,提升打造出來,整體塑造一個吉商形象,使吉商成為一個企業家品牌。
具體來說,邴正認為,召開吉商大會,宣傳吉商、總結歸納吉商精神,把吉林商人群體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作的貢獻,做一個歷史的總結,可以教育、激勵現在投身于經濟戰線的企業家們。其次,通過宣傳和打造吉商群體,利于在當前形成一個濃厚的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適應新時期挑戰的經濟氛圍。再次,在吉林這片大地上,吉林商人長期受到地方經濟文化的影響,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傳統、風格、群落。吉商這個群體有他自己的特點,需要我們從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一體化的角度,去創造氣氛、培養精神、總結經驗,更需要教育新一代的經濟人去傳承精神、保持傳統、發揚光大,由此形成一個吉林特有經濟人才特色。
邴正說:“作為一般商人特色,我們吉商都具有,如勤奮、誠信、注重效率和效益、具有很強的公益心。同時,吉商還具有一些我們特有的傳統,我個人總結了四個概念八個字,就是:愛國、創業、敢闖、親和。”
邴正認為,吉商作為中國商人隊伍的一個組成部分,很多商人的共同特色,在吉商身上都有體現。但我們講的吉商精神應該是有自己的特色、符合自己的傳統,這些傳統和特色雖然有些和別的省份有重合,但組合在一起還是具有獨特性的。
愛國。這于東北的歷史息息相關。吉林商業的崛起和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是同步開始的。東北處于祖國的邊疆,在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過程中,東北是首當其沖的。在那個階段,吉商留下許多很感人的事跡。1932年,東北的一只義勇軍吉林民眾救國軍,攻下了敦化縣城,敦化縣的商會會長和主要骨干,主動接洽義勇軍,把敦化銀行的資金提取出一部分,支持救國軍的抗戰。后來,因被漢奸告密,商會的8位負責人全部被日本兵槍殺于城門外。吉林商人的愛國,是由來已久的。
創業。原來的東北,東部是森林,西部是草原,人煙稀少,決大多數東北企業都是白手起家。很多外地的企業家,早在明末清初,就來吉林開發創業,發展出一批民營經濟、民營企業。東北的先民們,可以說是篳路藍縷,歷盡艱辛,但始終懷有創業精神。改革開放后,大量企業家從全國各地來到吉林,對振興吉林經濟、富裕人民生活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吉林已經形成了一只規模較大、能力較強、有一定影響、也有一定品牌效應的商人隊伍。在這里面就體現了一種創業精神。
敢闖。吉林商人都有著東北人的特點:直爽、豪爽。東北的大風大雪、大江大河,造就了東北文化比較粗放的特點,這個特點體現到吉商身上,就是敢闖。像改革開放后深圳迅速崛起,有人統計過,吉林的企業家人才群體數量上在深圳是名列前茅的,他們打造了一大批企業。現在,在全國各地,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都能看到從吉林出去的企業家,還有很多吉林籍的企業家,已經沖出亞洲、走向世界。這種敢闖的精神正是我們的特色。
親和。吉林這個地方的一大特點就是不排外。在這里,不計較出身、不計較口音、不計較飲食習慣,無論你是來自哪里,操著什么樣的方言,在吉林,你都能找到朋友,沒有人刻意強調自己原來的鄉土傳統,而且特別愿意吸納外來的、新的文化因素,所以東北人有親和力,愿意交朋友。這種傳統也影響到吉商,也正是我們吸引人的重要原因之一。吉商身上這種積極進取的、向上的精神值得總結、發揚和光大。
邴正說:“發展吉林民營經濟,主要是缺三個東西,一是品牌產品,二是成功企業,三是成功的企業家。所以我們要打造吉商,把他們的精神總結出來,經驗總結出來,模式總結出來,并加以推廣,那吉商的形象自然就建立起來了。”
邴正認為,雖然吉林省民營經濟占全省經濟總量已經接近百分之五十,但由于我們起步晚,還存在一些不足,民營經濟欠發達、商業氛圍不濃,這是現狀,也就需要我們苦心經營、點滴積累、集腋成裘。對吉林來說,做大民營經濟是當前突破東北振興短板的一個重要方面。首先要擴大企業和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其次需要有品牌意識。過去說酒香不怕巷子深,那是傳統社會。在信息社會,酒香也怕巷子深,企業需要有良好的公關形象,需要有良好的企業信息傳播。同時,政府要大力扶持民營企業和企業家。打造吉商,就一定要按照“親”“清”的政商關系,打造出一個“親”“清”的吉商情懷,這樣我們才能適應新世紀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