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出深閨 產業成果惠民生
——聚焦廣西林科院大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助推綠色增長
中國綠色時報8月4日報道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科技成果轉化則是讓生產力發揮實效的“最后一公里”。
為打破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現象,讓高冷的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的深閨,讓科研“青蘋果”變為產業“紅蘋果”,“十二五”以來,廣西林業科學研究院在營造創新環境、提高創新能力、激活創新體制等方面取得較大突破,推進了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增強了科技綜合實力和產業競爭力。
強主體:強化科技攻關增強創新能力
廣西是全國林業大省。為支撐廣西林漿紙一體化、松脂產業和生態建設,廣西林科院加強松、杉、桉三大用材林和油茶、八角、玉桂等經濟林的優良品種選育及速生豐產技術研發,以及用材林中大徑材培育技術推廣,重點突破主要造林樹種高世代改良、雜交育種技術以及優質、高產、高抗品種(系)定向選育和種苗快速繁殖技術。
作為松樹的代表樹種,馬尾松在我國分布極廣,北自河南山東,南至廣西廣東,東自沿海省市,西至四川貴州,覆蓋長江、黃河、珠江流域,遍布中國人口密集區,是南方主要用材樹種,也是廣西荒山造林的先鋒樹種。針對過去馬尾松育種體系不完善、遺傳改良成效緩慢、良種供應嚴重不足等情況,廣西林科院聯合中國熱帶林業實驗中心、南寧市林科所、藤縣大芒界種子園、環江華山林場、橫縣鎮龍林場、貴港覃塘林場、區直派陽山林場等單位,以建立高效可持續的馬尾松育種體系為目標,經過近30年的系統聯合攻關,在多世代育種策略制定、育種技術體系建立、種質資源選擇與收集保存、育種群體體系建立、種質創新與良種選育、育種試驗與良種生產基地體系建立、良種示范與推廣應用等6個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先后獲發明專利授權3件,在國內率先建成3個馬尾松高世代雜交育種園,培育出林木良種14個。
不僅是馬尾松,廣西林科院在杉木、桉樹等主要用材林樹種良種選育及豐產栽培技術的研發上也居全國領先水平。以獲獎成果創新高收官,廣西林科院“十二五”科技成果實現爆發式增長,無論在全區科研院所中,還是在全國省級林科院中,都進入了前三強。“十二五”期間,廣西林科院通過驗收、鑒定或結題的科技成果共有206項,與“十一五”相比增長160%,鑒定項目成果總體居國內同類研究領先水平,部分項目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得各種科技獎勵51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廣西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7項,全國梁希林業科技獎6項,廣西重要技術標準獎7項,廣西發明專利金銀獎5項。
激活力:打造科研平臺重視人才建設
科研平臺是科技創新工作的重要基礎依托。廣西林科院積極推進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通過“八桂學者”和“特聘專家”崗位,進一步打造了全國知名的松樹、桉樹科研團隊,并實現了廣西第一批院士工作站落戶。
“十二五”以來,廣西林科院先后獲得國家林業局八角肉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林木良種基地、國家林業局林產品檢驗檢測中心、國家級生態定位站等國家級科研平臺和廣西優良用材林資源培育重點實驗室、廣西木本香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自治區引智示范基地等自治區級科研平臺,形成技術突破、平臺支撐、產業引領的創新驅動格局,為創新發展實現新跨越提供強力支撐。
廣西林科院強化全方位、多領域、多學科人才培養與引進工作,依托特聘專家、首席專家和八桂學者團隊,充分發揮高層次人才在學術、技術上的帶頭人作用,有效推進“人才興院”戰略。
“十二五”期間,共引進和送培博士24人、碩士47人,晉升教授(正高)職稱19人、副高職稱43人,獲廣西優秀專家稱號1人、廣西新世紀“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5人。
為了培養創新團隊建設能力和科技人員團結協作能力,廣西林科院共組建了11個首席專家團隊,加快推進優勢學科和重點學科建設。同時,重組及優化配置科技資源,形成生物組培、油茶、森林生態、森林經營、經濟林、森林病蟲害防治、林木專用肥、林產化工、園林花卉等領域強有力的林業科研攻關人才梯隊,以及規劃設計、園林綠化等科技產業開發團隊。
秉承“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理念,廣西林科院還與澳大利亞、越南、泰國以及泰國皇太后基金會等國家和單位在桉樹研發、木材材性與加工利用、油茶和松樹等方面開展科技項目合作;與區內外的地方政府、院校、林場、企業等150多個單位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簽訂科技興林戰略合作協議,不斷拓展對外合作領域和空間,探索出一條“走出去學人之長、請進來補己之短”的開放辦院、合作辦院、借外力發展之路,助推科技創新發展。
強化項目管理也是激活全院活力的重要舉措。一直以來,在項目申報上,廣西林科院通過院學術委員會把關,對正在實施的項目,實行定期報告制,及時掌握項目進展、資金使用、建設成效、存在問題以及措施建議。同時,對各研究所進行目標考核,做到獎懲分明,通過加強管理、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全院科技創新工作。“十二五”期間,全院先后修訂完善30多項內部管理、約束、激勵機制和辦法。
壯產業:林業科技成果轉化取得良好成效
時值盛夏,廣西林科院杉木研究團隊深入到融安縣西山林場新建二代、三代國家級良種杉木種子園,實地教授管護技術。“廣西林科院是我們香杉產業培育的技術支撐單位,林業技術專家會定期實地指導,確保了良種種子和苗木的產量和質量,大大提高了林農的收益。”西山林場工程師何振革告訴記者。
連日來,廣西林科院研究團隊在林場技術人員的陪同下,實地查看了西山林場2014年、2015年新嫁接的450畝二代、三代良種杉木種子園的生長情況,對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種子園今后的管護、目前種子園的掛果情況等提出了指導性意見。
據悉,該杉木良種基地總面積5456畝,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杉木良種基地之一,2010年以來累計生產杉木良種2170公斤,為廣西、廣東、云南、貴州以及融安縣當地造林農戶提供良種香杉苗木3000萬株。
“十二五”期間,依托項目實施,廣西林科院選育松杉桉和油茶等良種70多個,油茶、杉木組培技術已成熟,具備大規模生產技術條件,馬尾松體胚組培技術已取得重大突破,累計直接生產桉樹、油茶、珍貴樹種、園林花卉等種苗超過1億株,強力支撐了廣西生態文明示范區和林業強區的建設發展。
良種良法的推廣應用極大地提高了林業生產效益。廣西林科院先后選育出包括松、杉、桉、油茶、油桐、八角等樹種的一大批良種,其中118個通過國家和自治區級林木良種審(認)定,良種遺傳增益顯著,為發展現代林業奠定堅實基礎。
科技示范基地建設成效凸顯,“十二五”期間,在全區各地建立推廣示范點40多個、建立示范林14205畝,輻射推廣8萬多畝,使良種基地成為帶動廣西林木種苗產業的龍頭。
目前,廣西林科院已向社會推廣實用技術60多項,派出100多名科技特派員深入林場、企業開展林業實用技術推廣與轉化服務,共舉辦技術培訓班40多期,直接培訓林農1萬多人次,科技成果轉化成效明顯。
“科技創新體現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成果轉化體現科技服務于生產的要求。下一步,我們將努力把廣西林科院打造成為一列以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為‘雙引擎’的‘科技動車’,支撐廣西林業健康持續快速發展。”談起未來的目標,廣西林科院院長安家成向記者做了個形象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