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森林城 量身定制的幸福宜居
——山東省煙臺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帶動城市之變
中國綠色時報8月12日報道 生活在大海邊,又有森林環抱,這是怎樣一種舒爽體驗?煙臺人給出標準答案: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煙臺歷史悠久、“名片”眾多,曾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市、聯合國人居獎城市、最佳休閑城市,入選全國十大幸福感城市、十大最美麗城市……2013年以來,煙臺舉全市之力創造新歷史、打造新名片——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中國綠色時報》記者近日走進煙臺,領略這座山海森林城市的獨特魅力,感受“創森”給城市面貌和居民生活帶來的全新轉變。
重視化為行動
創森凝結“政”能量
成績不會一蹴而就。
煙臺市委、市政府近10年來堅定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為森林城市創建打下了堅實基礎。全市先后組織開展了“三年大造林”“三年水系綠化”“森林城市美麗煙臺”造林綠化工程,累計造林180萬畝。目前,全市林業用地面積820萬畝,森林覆蓋率40%,均位居全省首位。
市委、市政府將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定位于煙臺生態立市、綠色發展、轉型升級的戰略重點,提升城市品位和綜合競爭力的戰略選擇,提高人民幸福指數、建設生態宜居煙臺的重大舉措,在政策制定、責任落實、投入機制等方面,持續釋放“政”能量。
在“創森”伊始,煙臺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成立由市長任組長、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各縣(市、區)政府和市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任成員的“創森”工作領導小組,與各縣(市、區)政府(管委)簽訂《森林城市美麗煙臺建設工程責任狀》。市人大、市政協多次對創建工作進行視察指導,幫助查找不足、解決問題。全市形成了政府主導、林業牽頭、部門參與、協同推進的組織領導機制。
“創森”目標明確后,全市以“山海森林城市、美麗宜居煙臺”為建設理念,先后出臺《森林城市美麗煙臺建設規劃(2014-2016)》和《山東省煙臺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14-2023)》,按照“一核引領、兩帶圍合、兩網羅織、三區支撐、五廊縱橫、多點增彩”的總體布局,實施森林生態體系、森林產業體系、森林文化體系和森林支撐體系四大建設工程,持續推進造林綠化工作,構造起森林景觀優美、城郊森林環抱、道路綠樹成蔭,林水相依、林路相連、山水相映的綠色生態格局。
煙臺市積極爭取中央和省級資金支持、有效整合各類建設資金,切實落實了地方投入責任。兩年來共投入建設資金59.3億元,其中財政投入52.8億多元,引導社會資金投入超過6.5億元。全市探索建立了項目化管理、工程化造林、專業化監理的集約造林機制,每年經國家林業局、省林業廳造林實績核查合格率和成活率均達到95%以上。
工程顯現功能
城市與鄉村和諧宜居
最新統計顯示,煙臺市中心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0%,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20.22平方米。全市2500多公里的國道、省道和高速路基本實現高標準綠化,大中型河流基本實現綠化美化,完成水源地綠化工程16.8萬畝,水岸林木綠化率達85.7%,城市重要水源地森林覆蓋率達82.7%。
喜人的數據背后是全市重點實施的城市綠化提升、景觀通道建設、城郊森林建設、水源地綠化、林業產業和森林資源保護六大生態工程。
城市綠化提升工程按照進一步拓展綠化空間、開展立體綠化、增加城市綠量的原則,在道路、廣場、公園等公共場所,按照500米的服務半徑,建設完善社區公園;在居民小區和單位庭院提升綠地率,創建花園式單位。景觀通道建設工程以高速公路、干線公路及縣(市、區)中心城區與干線公路的主要連接線為重點,增加常綠和彩色樹種,打造樹種多樣、色彩豐富、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千里生態景觀通道。城郊森林建設工程依托城市周邊山體,因地制宜規劃建設一批生態環境優美、旅游休閑功能完備的城郊森林公園;以營造圍村林、村鎮道路綠化、庭院綠化為重點,開展美麗鄉村建設活動。水源地綠化工程在全市主要河流、大中型水庫流域營造水源涵養林,并通過實施攔蓄補水、棲息地恢復等措施,對生態濕地進行搶救性恢復。
全市還規劃建設了一批水系綠化精品工程,先后完成煙臺植物園、北方植物園、大南山森林公園、夾河森林公園等一批城郊森林公園,讓城市提升了綠化品位,給市民增加了休憩娛樂場所。
資源變成資本
保護與發展并駕齊驅
林業產業和森林資源保護是煙臺六大生態工程中的重要兩項,也是全市林業資源保護與產業發展的有力舉措。
煙臺屬低山丘陵區,生物多樣。全市現有植物資源1349種,近80種為瀕危稀有植物。目前,全市自然保護區20處、森林公園25處、濕地公園7處,總面積302.6萬畝。
為更好保護生態資源,全市積極實行森林分類經營管理,建立健全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加大森林防火投入力度,創森以來全市累計投入森林防火資金4.4億元,新建完善防火通道、消防水源等基礎設施。全面開展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加快推進監測預警、檢疫御災、防治減災體系建設,不斷提升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水平。開展專項行動,依法嚴厲打擊亂砍濫伐林木、亂征濫占林地、亂捕濫獵野生動物等違法行為。
借助資源優勢,煙臺市加快推進名特優新經濟林、速生用材林發展,以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等資源為依托,實施森林生態旅游開發。政府通過加大林產品市場培育力度,對產品附加值高、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果品貯藏加工企業給予重點扶持,引導推廣木本油料、果蔬、茶葉加工制造,加快林業龍頭企業和名牌林產品建設。同時,開展森林認證、境外林業合作開發,全面優化發展環境,提升全市林業產業的發展活力。
據統計,全市以蘋果、梨、葡萄、櫻桃等為主的名優經濟林種植面積達393.9萬畝,年產量558.7萬噸,產值297億元;花卉苗木生產經營面積達到10.6萬畝,種苗企業和大戶280余家,每年可提供苗木1.8億株。全市有林產品加工龍頭企業58家,發展木本油料、果蔬、茶葉加工制造產值508億元。全市林業產值948億元,位居山東省第二位。
知曉化作支持
創森“三率”直抵民心
媒體宣傳讓公眾知曉創森,政府和有關部門組織各類活動引導公眾參與創森,家門口建起了綠地公園讓公眾支持創森。
如今,煙臺人對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知曉率、參與率和支持率不斷刷新。
2014年以來,全市上下采用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多媒體、多形式廣泛宣傳。通過創森市民知識競賽、舉辦“讓森林擁抱藍天”的世界森林日主題宣傳活動、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電視知識競賽等進行科普宣傳,讓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到創森活動中;開設專題網站,設置市民看創森等專欄,統一發布創森最新動態。同時,積極開展科普工作,通過現場解答、發放科普資料等形式,向市民宣傳普及生態文化和森林城市相關知識。
全市近年組織開展了“青春綠色行動·共建美麗煙臺”“植綠生態家園·共建魅力煙臺”“種下一棵樹、留下一個心愿、見證一個故事”百萬網友植樹活動等系列植綠護綠活動,帶動全市義務植樹盡責率達95%,形成了全市同行動、全民共參與、全社會愛綠護綠植綠的創森濃厚氛圍。
隨著煙臺植物園、北方植物園、大南山森林公園、夾河森林公園、煙大海濱公園、虞美人廣場等一批城市公園陸續規劃建成,實現了煙臺市民出門400米就有休閑公園綠地。市政府與南山集團簽訂了《大南山生態開發改造項目建設協議書》,總投資46億元,在市中心建設集休閑、健身、度假、娛樂為一體的多功能“城市綠肺”,打造市民日常生活、休閑娛樂的森林氧吧。
在全市上下的努力與期待中,煙臺正在向山海相擁、生態宜居、產業發達、文明和諧的森林城市目標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