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息差收窄、金融脫媒、企業有效信貸需求下降、信貸資產質量承壓等復雜經營環境下,商業銀行對轉型升級的路徑探索愈發深入,通過“信貸+非信貸”并駕齊驅,努力提升非息收入,搭建“互聯網平臺”,商業銀行轉型路徑已日漸清晰
從今年的上市銀行中報來看,業務結構、收入結構、渠道成為銀行轉型的三大抓手。近年來,商業銀行直接融資服務增長迅速,非息收入占比提升,獨立法人直銷銀行這一“新事物”也正在監管受理過程中,近期有望正式推出。
業務結構轉型:
直接融資服務增長快
近年來,金融脫媒加速,在降成本、去杠桿的趨勢下,企業的融資模式正在從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轉變。為此,多家銀行著力布局非信貸融資服務,形成“信貸+非信貸”并駕齊驅的業務結構。
工商銀行2016年中報顯示,上半年工行債券承銷、資產交易、金融租賃、委托貸款等非信貸融資發生額7137億元,是同期公司類新增貸款的7倍,其中,承銷非金融企業債券2800億元,較上年同期多承銷640億元,大幅增長30%,品種涵蓋各類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
業內人士表示,銀行在債券承銷業務上具有先天優勢。從業務資格看,目前5家大型商業銀行、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均具有A類主承銷商資格,這意味著上述機構可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主承銷業務。同時,江蘇銀行、天津銀行、徽商銀行、北京農村商業銀行等11家機構也獲得了B類主承銷商資格,可在其注冊地所在的省份范圍內開展業務。
“此外,針對新經濟、新興產業的多元化金融需求,工行正加快發展股權、基金、企業資產證券化等資本市場綜合化服務,以更有效地對接企業直接融資需求。”該行相關負責人說,目前工行已形成信貸+非信貸、股權+債權、表內+表外、境內+境外的綜合化金融服務模式。
收入結構轉型:
非息收入占比提升
提升非息收入占比是銀行減少息差依賴、優化收入結構的重要途徑。以在非息收入中占比較大的手續費及傭金收入為例,多家股份制銀行的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在營業收入中的占比均有所提升。
國有四大行中,工行、農行、建行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占比提升,今年上半年分別實現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817億元、511.08億元、671.90億元,分別同比增6%、7.3%、5.57%,在營業收入中占比分別同比提升3.4個百分點、2.25個百分點、0.27個百分點。
“銀行一直按照監管部門要求實行減費讓利,工行已主動免除了涉及小微企業貸款的全部服務費用,在此背景下,非息收入取得平穩增長主要有3個原因。”工行副行長谷澍說,一是抓住市場機會,調整營銷策略,例如上半年代理個人保險業務收入增長2.4倍;二是通過改進服務來增大客戶數量,以量補價;三是增加新產品和服務領域,增加新的中間業務盈利增長點。
相比之下,中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卻出現下降,去年上半年實現478.27億元,同比減少22.17億元,在營收中的占比下降2.63個百分點。“主要受外貿進出口總量同比下降影響,結算與清算手續費收入也出現下降。”中行相關負責人表示,該行將繼續抓住資產管理行業發展契機,在保險、托管等相關業務收入上取得較快增長。
渠道轉型:
獨立法人直銷銀行可期
隨著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對金融領域的滲透,各家銀行也愈發重視渠道轉型:一方面,加速傳統網點的智能化改造;另一方面,升級個人網銀、手機銀行服務,并推進設立獨立法人直銷銀行。
“目前監管層已經受理了百信銀行的獨立法人直銷銀行試點申請,我行正按照監管要求推進各項工作。”中信銀行行長孫德順表示。
所謂直銷銀行,是指不設線下網點,由銀行搭建“純互聯網平臺”,在此平臺上整合自身存貸匯業務、投資理財產品。與個人網銀相比,直銷銀行突破了本行賬戶局限,可向他行用戶開放,目前已有60余家銀行推出了直銷銀行。
去年11月,中信銀行和百度宣布共同發起設立“百信銀行”,和此前銀行“自身搭建平臺”不同,百信銀行由互聯網公司與傳統銀行聯合發起,因此需要獲得獨立法人直銷銀行牌照方可正式成立運營。
業內人士表示,現在不持牌的直銷銀行多是銀行的二級機構,獨立法人直銷銀行則作為子公司獨立運營,不受母公司日常干預,在產品設計、管理機制等方面將更加靈活,可創新空間更大。“百信銀行的市場定位是百姓理財。”中信銀行副行長郭黨懷說,獲批運營后,將借百度的流量入口和分發、云計算、大數據用戶畫像能力,發揮銀行的產品設計與風險控制優勢,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金融產品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