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聚焦:積累更多生態財富 構筑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長城
信息來源:中國林業網 發布日期:2017-03-06 瀏覽次數:3126次
中國綠色時報3月6日報道 3月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列為2017年九項重點工作之一,內容更為具體,指向更為明確,引發了代表、委員的廣泛共鳴。
積累更多生態財富
報告提出,推進生態保護和建設。抓緊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啟動森林質量提升、長江經濟帶重大生態修復、第二批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工程試點,完成退耕還林還草1200萬畝以上,積累更多生態財富,構筑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長城。
“生態環境是長久發展的保障,要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推動發展,保護和發展之間是有共融點的。”全國人大代表、云南文化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助理楊勁松是納西族,她認為,東巴文化崇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正是這樣的理念才讓當地有了好的發展基礎。推動發展不能以犧牲生態為代價,否則將有悖于可持續發展觀。
全國人大代表、成都市工商聯主席孫明認為,生態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相輔相成,經濟建設和生態保護建設需要兩手抓、兩手硬,“生態建設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無法在一朝一夕完成,需要持續不斷地推進”。
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林業工作站管理局副調研員何麗霞對此持相同意見。她建議,國家在推進重大生態工程時,應出臺相應的制度法規,持續不斷地推動生態保護建設。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良鳳江國家森林公園副主任覃建寧說,當前,生態保護的理念已在全社會達成共識,但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實現發展的情況仍時有發生。推進生態保護建設,需要對自然資源進行更科學、明晰的劃定。“就像耕地有18億畝紅線一樣,我們也要明確全國森林、濕地等的面積,為政府和社會公眾樹立底線意識,這樣才能真正加強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林業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林金星建議,抓緊制定并嚴守生態紅線,加強生態環境監督。要推進科技創新,推動生物技術發展,讓先進的生物技術與生態工程結合。同時,引進社會資本投入到生態文明建設中,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確保百姓得到實惠。
立足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2016年,江西把提升生態優勢作為推進綠色發展的首要任務,成功納入國家首批生態文明試驗區,完成植樹造林208萬畝、森林撫育560萬畝。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委書記鹿心社說,下一步,江西將加快推進綠色崛起,深入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經濟,積極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新模式,努力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全國領跑。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報告將“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列入“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內容,提出完善主體功能區制度和生態補償機制,建立資源環境監測預警機制,開展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試點,出臺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全國政協委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霍學喜說,把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為“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的內容之一,完全符合黨的十八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是政治承諾的體現。要以“修長城”的決心實施一系列生態工程,同時強化全民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
全國人大代表、海南省人大常委會委員鄧澤永說,報告明確提出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表明我國已進入可持續發展、低碳發展的階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上升到制度層面推動落實,符合現階段我國國情和百姓的期盼。生態建設涉及每個人的切身利益,特別是生態核心區、脆弱區,必須把生態保護放在第一位。
“生態文明建設要真正落實,必須有相應的機制和制度作保障,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就是從頂層設計推動,令人期待。”覃建寧說,完善主體功能區制度和生態補償機制等項改革,能夠從制度層面讓改革更實更有力,是確保發展和保護協同推進的重要手段。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把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為‘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的內容之一,我們務林人備受鼓舞,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巡視員張學勤建議,加快形成生態損害者賠償、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的運行機制,完善轉移支付制度,歸并和規范現有生態保護補償渠道,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其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大幅增加考核權重,強化指標約束。
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林業廳巡視員吳鴻建議,推進地方政府建立并實施保護發展森林資源目標責任制,把林地、濕地、荒漠生態空間保護和治理,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地方政府目標責任制考核。
深化林業改革促進林農增收
報告提出,深化集體林權、國有林區林場、農墾、供銷社等改革。按照國務院要求,國有林場改革要在2017年底完成。目前,全國正在有序推進國有林場改革,國有林區改革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也在不斷推進。
“森林、濕地、河流等生態資源,特別是國有林場、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屏障,是生態建設意義上的‘國之重器’。”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林業廳廳長鄧三龍建議,國家應進一步加大生態屏障建設方面的投入,像養軍隊一樣養生態、像重視國防屏障一樣重視生態屏障。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參事、中國林科院首席專家楊忠岐建議,深化國有林場林區改革,要因地制宜,“綠中生金”。通過進行體制改革,讓職工承包山林,調動他們由砍伐到保護、營林護林的積極性,讓林區群眾、林場職工生活得更好。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原山林場黨委書記孫建博說,當前,國有林場改革已進入落實省級實施方案的階段,各地國有林場改革蓬勃開展,林區干部職工強烈要求完善國有林場的相關法律。他建議,在現有《國有林場管理辦法》的基礎上,出臺更具法律效力的《國有林場條例》。
今年2月20日,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掛牌成立,這是國有林區改革過程中,全國第一個掛牌成立的國有林管理機構。張學勤說,國有林區要進一步加大改革推進力度,確保如期完成各項改革任務。同時,創新體制機制,加大保護和投入力度,全面增強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妥善分流安置林區職工,積極培育林區接續產業,改善林區基礎設施,提高國有林區發展能力。
“我國集體林面積大、規模大,但產能小、林木蓄積量低。”霍學喜建議,考慮到林業生產周期性長的特性,加大對林農的扶持力度,調動林農的積極性。要根據我國國情,引導林農自我組織,更好地與市場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