楸樹不同間伐強度與光抑制的關系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信息來源:中國林業網 發布日期:2017-03-23 瀏覽次數:3288次
中國林業網3月22日訊 自然界中,植物葉片接收到的光量子會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變化,葉片生長在一個不斷變化的光環境中,生長在不同光強中的植物會表現一系列生理生態響應。比如人工林經營實踐過程,在林分郁閉的過程中,植物原生葉片怎么適應逐漸減少的光強?間伐和修枝過程中,原生葉片怎么適應突然增加的光強?此外,原來生長的光環境是否會影響后期新發葉片的光適應能力,即是否存在滯留效應?針對這一類科學問題,中國林科院林業所、林木遺傳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課題組和華南農業大學相關課題組合作,突破了以往靜態光強的局限,設置3種光強梯度,用不同光強之間互相轉換模擬楸樹葉片對動態光強的適應過程。研究結果為楸樹密度配置、修枝間伐等一系列關于光環境的管理調控措施提供理論依據。
光強轉換組合30-80%和30-50%的老葉Fo升高,Fv/Fm降低,表明由30%光強下的原生葉片轉移到50%和80%光強下均發生了光抑制。而且30-50%組合在30天之內可以恢復,而30-80%的組合不能恢復。說明30-80%組合的PSII受損比30-50%組合嚴重,光抑制的程度和恢復能力與轉換光強的強弱有關。觀察新長出來的葉片發現,同一光強下,轉換過來和沒有轉換的葉片形態參數和色素含量表現出顯著差異。表明原來生長的光環境會影響新葉適應新的光環境的能力,即存在滯留效應。
研究論文"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acclimation of Catapa bungei plantlets to different light condition”,已經被Photosynthetica期刊發表。該研究得到了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課題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