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貴州省積極發展林下經濟,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條件優勢開展種植、養殖等立體復合生產經營,努力探索農林牧各業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循環相生、協調發展的綠色增長新路。
不與作物爭地的天麻
“荒山野嶺陡坎坡,土地貧瘠灌木多。”是畢節市七星關區放珠鎮長溝村地貌地質生態的寫照。
長溝村地處畢節國家森林公園拱攏坪林場以西,全村土地以荒坡為主,山上無成木大樹,小灌木林叢生,且地勢陡峭,多懸崖峭壁。村民們世代依賴適應能力強的苦蕎、玉米和土豆生存。
而這一片土地,沒有化肥、農家肥的污染,沒有雞刨狗踩,開挖出的菌坑純凈、無雜菌感染,恰是天麻生長的天堂。
仿野生天麻種植都在荒山荒坡、灌木林下進行。經人工授粉、固定菌床里培育出麻種,就可在有蜜環菌的林下種植。
“蜜環菌的作用是腐爛菌床里的木材,長出菌索。如果說天麻的麻種是母體,那么菌索就像輸液管,源源不斷地輸送木材里的養分給麻種母體。”放珠鎮森茂林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閔琦暉說。
不占用農戶的耕地,不與農作物爭地,就地取材,間伐出來的闊木葉和修下的枝椏已足夠供其生長。因此,林下種植天麻,割灌除草、修枝打椏,可以起到撫育林木的作用。
放珠鎮森茂林業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以林下仿野生種植烏天麻為主要產業的發展方向,采取“公司+合作社+支部+基地+農戶”的模式,農戶以資金或林地入股合作社,參與合作社的經營和管理。合作社現有社員200余戶,其中貧困農戶20余戶。合作社老員工張繼洪告訴記者,他在合作社做工領取工資,加上年終分紅,可獲取雙份收入。
森茂林業專業合作社還為社員全程無償提供服務,一是供種供菌,二是進行技術指導,三是統一組織銷售。
2015年該合作社在林下種植烏天麻2000畝,產量10多萬斤,產值400多萬元;2016年產值達到500萬元。預計2017年產值將達700萬元,幫助15戶精準扶貧戶脫貧。
除了發展種植,合作社還致力于天麻產品的開發,目前已開發出保鮮天麻、天麻粉、天麻酒、天麻片、天麻即食片等產品。
合作社理事長閔琦暉說:“我們還會不斷擴大種植規模和提高產品品質,同時還要修建廠房,購置設備,通過粗加工、深加工來拉長產業鏈,以及衍生產品的開發,增加產品附加值,打造地域性品牌,通過創造無形資產來提高產品的市場價值。”
林下種植天麻,可以起到撫育林木的作用。圖為畢節市七星關區放珠鎮森茂林業專業合作社在林下種植的烏天麻與綠天麻。(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王琳 攝)
引來蜜蜂釀就甜蜜生活
六月初,在畢節市大方縣黃泥塘鎮雞場社區的甜蜜園土蜂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記者遇到戴著紗網帽子的養蜂人洪文寧,他從樹林下的木質蜂箱中取出一板狀物,上面爬滿了密密麻麻的蜜蜂,部分蜜蜂還飛起來嗡嗡圍著他打轉,前來當學徒的村民隨即接過去,裝進搖蜜機手工搖蜜。
洪文寧是甜蜜園土蜂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2014年,他開始利用石榴、櫻桃等經果林種植發展林下養蜂業,并帶動村民成立甜蜜園土蜂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采用“專業合作社+蜂農+標準化生產+實體店”模式,目前已是大方縣養蜂產業做得最大的一家。
“每年3月到10月都是產蜜期。”洪文寧介紹說:“目前市場上一斤蜂蜜在150元以上,價格還不斷上漲,發展勢頭好。”2014年合作社成立之初有27箱蜜蜂,獲益幾萬元;現已發展到1200箱,2016年獲益上升到110萬左右,預計2017年獲益不低于160萬。
大方縣林業局副局長楊尚軍介紹,大方縣蜜源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有90種左右,且分布面積廣,春、夏、秋三季蜜源不斷,無工業污染,因此,發展林下養蜂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每一蜂箱投入大致在1000元左右,而產值則在2500元左右,可以有效地帶動百姓增收致富。”
2015年,大方縣林業局編制了《大方縣2015-2018年林下養蜂產業規劃》,提出將林下養蜂產業作為富民興方產業來謀篇布局,從政策、項目、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對集中養殖規模10箱以上養殖戶,縣財政實行“先建后補”獎勵政策,經驗收合格后,按300元/箱的標準給予獎勵。
針對養蜂戶遇到的技術難題,大方縣林業局多次組織集中的系統化培訓,或者請合作社義務收村民當學徒。“目前全縣已有16000多蜂箱,預計2017年底能達到18000箱。我們還將成立‘大方縣林下養蜂協會’,通過‘能人帶動’‘行業互助’推動大方縣林下養蜂產業發展。”楊尚軍表示。
林下養蜂不爭田、不占地、投資少、見效快,不僅能直接收獲蜂蜜、蜂膠、蜂王漿等產品換取經濟效益,還可助林農業傳花授粉、打造森林景觀,實現環境良性循環的生態效益。
林下養蜂不爭田、不占地、投資少、見效快,可助林農業傳花授粉、打造森林景觀,實現環境良性循環的生態效益。圖為大方縣黃泥塘鎮雞場社區甜蜜園土蜂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養蜂基地。(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王琳 攝)
皂角套種中藥材
畢節市黔西縣金碧鎮楊家店村的山坡上種滿了皂角樹,一望無際。曾經土地薄弱貧瘠,經濟結構單一的楊家店村,如今靠著這一棵棵“搖錢樹”,走上脫貧致富的小康路。
皂角樹根系發達、耐旱,是一種多功能的生態經濟型樹種。黔西縣林業局副局長蒲德寬向記者介紹,皂角樹“渾身是寶”,其皮、根、葉、果實、刺皆用途廣泛、具有藥用、經濟雙重價值。“皂角樹不僅可以綠化環境,還能為當地百姓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
2010年9月,黔西縣金碧鎮楊家店村的楊勇返鄉創業,成立了楊勇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經近7年的發展,合作社已集中藥材馴種、育苗、移栽、生產、粗加工、銷售、信用合作為一體,目前已有員工23人,社員531戶,2000余人,入股土地2731畝。
據楊勇介紹,合作社還下聯11家合作分社,實行三方連管的“721”合作模式,免費提供皂角苗、技術指導、產品回收,種植區村委會負責后續監督管理,農戶提供土地和勞動力,皂角投產后的收益農戶占70%,合作社占20%,村委會占10%。
合作社核心連片區的管理人員李令介紹,“藥用皂角樹種植”項目實施以來,主要核心連片種植基地面積達2731畝,5年大樹3萬余株已投產,已投產皂角樹產量50噸,年產值400萬元。同時,核心連片種植基地2731畝日常管理、維護每日解決了當地30-50人的就業問題,農忙高峰期時可達到120-150人務工,每年最少可解決10000余人次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為了不浪費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時彌補皂角樹生長的‘空檔期’,我們組織林農在林下套種矮稈的藥材,以‘短’養‘長’。”李令說,2016年,合作社林帶動650余戶農戶林下種植百花前胡,農戶林下經濟總產值540萬元,戶均增收8308元。
截至2016年底,楊勇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的“藥用皂角樹”已覆蓋3個縣、11個鄉鎮、47個行政村,涉及農戶1.7萬戶,種植面積達51600余畝,其中,黔西縣金碧鎮全鎮17個村和1個社區已全面覆蓋,種植面積過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