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綠色時報6月29日報道 “以建設生態文明為主線,凝聚社會各界力量,普及生態文明、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和知識,營造崇尚節約、合理消費與低碳環保的社會風尚,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6月11日-17日是我國節能宣傳周,今年的活動主題為“節能有我,綠色共享”。期間,6月13日為全國低碳日,活動主題為“工業低碳發展”。
林業建設是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問題。過去的一年里,我國林業建設到底取得了哪些成績呢?我們將用數字述說我國林業的進步和成績,為公眾展示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林業為全社會帶來的福祉。
造林1.02億畝,同比增長7.51%
森林碳匯是目前應對氣候變化最經濟、最現實的手段,是國際社會公認的有效途徑。
2016年,國家林業局編制下達2016年-2018年營造林生產滾動計劃,年均安排造林任務1億畝。2016年完成造林面積1.02億畝,同比增長7.51%。
截至2016年底,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36.4%;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3.5平方米。城市建成區綠地達2956.5萬畝,城市公園綠地達961.5萬畝。交通運輸系統不斷加大公路綠化資金投入,公路沿線實現了綠化、美化、彩化、香化的有機統一。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建設取得新突破,高標準實施2022年冬奧會賽事核心區綠化工程,完成京津保生態過渡帶建設100.5萬畝。國家林業局發布了《關于著力開展森林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對森林城市建設進行安排部署,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積極響應,廣大人民群眾大力支持,各地踴躍爭創森林城市。新授予22個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制定了《鄉村綠化技術規程》等技術規范,加快鄉村森林生態系統的構建。
國土綠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得益于林業工程帶動戰略。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先后啟動實施了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及長江流域等重點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以及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等重點林業工程,這些工程幾乎覆蓋了全國所有省區,為億萬畝國土披上綠裝。以退耕還林工程為例,截至2014年,全國累計完成退耕地造林1.39億畝,2015年我國又安排任務1000萬畝,2016年安排任務1510萬畝,正是這樣持之以恒的建設,呈現了青山茂盛、綠水長流、林興民富的發展勢頭。
森林撫育1.26億畝
撫育是提高森林固碳能力的重要手段。2016年,全國完成森林撫育面積1.26億畝,超額完成計劃任務。經過撫育的中幼齡林,不僅森林質量穩步提高,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也明顯提高。
抓好森林撫育經營,大力提高森林質量,增強單位面積森林的固碳功能,充分發揮林業在節能減排與生態保護和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是林業工作重要主題之一。2016年,國家林業局印發了《全國森林經營規劃(2016-2050年)》,明確了未來35年全國森林經營的基本要求、目標任務、戰略布局和保障措施,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構建健康穩定優質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編制出版了《森林撫育規程解讀》《低效林改造技術規程》。增補5個全國森林經營樣板基地,全國總數達到20個。
“天保”二期中央累計投資294.7億元
保護天然林資源,森林就可以保持較高的固碳能力,就能極大地發揮碳匯作用。2016年天保工程二期中央累計投入資金294.7億元,新增林保護投入61.4億元。各項建設任務全面完成,為增添“綠色資本”作出了貢獻。
為把所有的天然林都保護起來,國家林業局以“擴大天然林保護范圍,全面停止商業性采伐,完善保護政策,鞏固停伐成果,提高森林質量,確保生態安全”為核心,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提高管護補助標準,落實停伐補助資金,加強森林管護和考核等舉措,工程建設扎實推進。
新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6處、國家森林公園21處、國家濕地公園134處
建設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和濕地公園是增強人們綠色福祉的重要途徑。2016年,我國新增林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6處、國家森林公園21處、國家濕地公園134處。目前,我國林業系統已建立各種類型、不同級別的自然保護區2301處,總面積188285億畝,占國土面積的13.07%,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59處,面積122070億畝。國家級森林公園總數達848個,全國森林公園總數超3300處。
與此同時,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取得重大突破。2016年,中央審議通過了《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東北虎豹公園體制試點方案》。國家林業局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審核批復了6個省區的國家公園試點方案,獨立或配合環境保護部等部門開展了相關國家公園的督促檢查工作。
新增沙化土地封禁保護試點縣10個、新建國家沙漠公園15個
把更多的沙漠治理為綠地,是我國為緩解和改善氣候變化問題作出的突出貢獻。2016年,我國新增沙化土地封禁保護試點縣10個,全國試點縣總數達到71個。創新制度改革,研究制定了《沙化土地封禁保護修復制度方案》,出臺了《國家沙漠公園發展規劃(2016-2025)》,新建15個國家沙漠公園。截至目前,我國共批復國家沙漠(石漠)公園70個,涉及11個省(區)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2016年,京津風沙源治理組織了“十二五”省級政府防沙治沙目標責任考核,二期工程提前完成年度計劃任務。2013年-2016年,累計完成營造林1102.5萬畝,完成工程固沙39萬畝。同時,啟動了新一輪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十三五”期間將在200個縣計劃治理石漠化面積2萬平方公里,林草植被建設與保護面積2925萬畝。
今年9月,《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將在中國召開,屆時將有190多個國家、60多個國際組織以及民間代表近3000人參加會議,分享全球經驗,見證中國奇跡。
濕地保護面積1.2億畝,濕地保護率為44.60%
濕地是地球表層系統中的重要碳匯,對于吸收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減緩全球氣候變暖有重要作用。
“十二五”期間,全國累計完成濕地投資近70億元,實施了1000多項中央財政濕地補貼和濕地保護工程項目,退化濕地恢復面積達270萬畝。截至“十二五”末,我國已有國際重要濕地49處、濕地自然保護區600多個、濕地公園1000多個(國家濕地公園705個)。全國濕地保護面積1.2億畝,濕地保護率為44.60%,初步形成了以濕地自然保護區為主體,濕地公園和濕地保護小區并存,其他保護形式互為補充的濕地保護體系。
濕地是國家納入生態紅線管控的重要自然資源。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濕地保護修復制度方案》,國家林業局出臺了《甘肅寧夏等地濕地產權確權試點方案》。濕地分類管理、目標責任制、用途監管、退化濕地修復、監測評價制度等系列規章制度、資金保障措施日益完善。今年,國家林業局與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聯合印發的《全國濕地保護“十三五”實施規劃》,開啟了我國濕地從“搶救性保護”進入“全面保護”的新階段。
林業總產值6.4萬億元,建設國家儲備林1237萬畝
發展林業產業、建設國家儲備林是實現綠色發展的潛力所在。
2016年,我國林業總產值達6.4萬億元,相比2015年增長7.7%。其中,林業第三產業繼續保持推動林業總產值增長的主要力量。
2016年,林業電子商務、森林療養、森林旅游、林下種植養殖業等新業態快速發展,產業質量和效益穩步提升。各類森林旅游地接近9000處,年接待旅游人數12億人次,較上年增長15%。林業三產產值比例由2015年的34:50:16調整為33:49:18,林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全面停止的政策實施后,為滿足國內經濟社會發展、居民生活對木材的需求,2016年,國家林業局根據《國家儲備林建設規劃(2016-2050)》,采取創新投融資機制,調整樹種結構,精準提升森林質量,培育多功能森林,深度融合國際貸款項目等舉措推進工程建設,國家儲備林試點省(區、市)共簽訂國家開發性和農業政策性貸款授信合同584億元,發放貸款152億元,建設國家儲備林1237萬畝,比2015年增長6.64%。截至2016年底,全國累計完成國家儲備林建設任務4227萬畝。
社會參與國土綠化效果明顯,兩基金會募集公益資金超過1億元
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和中國綠化基金會,積極動員國際國內力量,2016年募集公益資金超過1億元,對林業應對氣候變化事業和國土綠化大業作出了獨特的貢獻。
2016年,中國綠化基金會組織開展了“牽手國壽 播種希望”愛心公益騎行捐贈、“共植胡楊·共享綠色”公益活動、“綠色中國行-走進美麗甕安”公益活動、“樂享森林·嘉年華”公益活動等一系列影響力較大的活動。由于基金會年度公益支付能力及透明度等表現良好,被界面新聞評選為“2016中國最透明慈善公益基金會排行榜50強”。
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與浙江省林業廳等機構共同承辦了國家林業局、浙江省人民政府主辦的2016年G20杭州峰會“碳中和”活動,并于今年3月圓滿完成碳中和林的營造。去年11月9日,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和國家發展改革委氣候司在聯合國馬拉喀什氣候變化大會“中國角”聯合主辦“生態治理提升人類福祉”主題研討會,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展示了中國社會各界參加林業應對氣候變化公益事業的責任擔當,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可和高度評價。
國家林業局5項措施推進節能減排
國家林業局機關的節能減排工作多次受到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的肯定與表彰,國家林業局機關服務局堅持以5項措施推進精細化管理。
一是加強用油管理。堅持把降低油耗作為硬性指標,分解落實到每一輛公務用車,嚴格落實定點和 “一車一卡”加油、單車核算以及獎懲激勵制度。
二是加強用電管理。嚴格電梯、空調、電熱水器、計算機房設備設施等方面的節電管理,減少電梯運行數量,嚴格控制空調、供暖溫度和關閉時間,大力推廣應用節能燈等先進照明設備。加強用電監控和管理,實行分區域和單元供電,加強巡視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有效控制用電量。
三是加強用水用氣管理。加強供水設備的日常維護,杜絕跑冒滴漏和長流水現象。完善節水管理制度,合理實施辦公區綠地澆灌,嚴禁漫灌澆水,嚴禁用自來水沖洗私家車輛。開展經常性的節水宣傳,教育干部職工自覺養成節水習慣。加強節約燃氣管理,食堂用氣做到科學管理,有效使用。
四是加強資源循環利用管理。積極推廣使用高效節能辦公用品,嚴格規范辦公用品配置和采購管理,充分利用網絡辦公自動化系統,大力推進無紙化辦公,有效控制紙質公文印刷數量。對廢舊電腦及辦公用品耗材實行回收利用,有效減少污染。
五是認真抓好局機關辦公區節能監管子系統建設工作。按照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要求,國家林業局作為第一批試點單位,對局機關院區實施節能改造,建設節能監管子系統。工程主要包括電計量、水計量、熱計量、污水和雨水報警4個系統,其中電計量表計205只,水計量表計31塊,污水和雨水報警感應器11個,熱交換站監測點位20個,共設監測點282個,建成后,能夠實現能耗的精確分項計量,提高數據的準確程度和精確程度。系統建成后,將對局機關節能計量統計分析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