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前,我國迎來首個植樹節;37年前,義務植樹首次以法定形式固定下來,自此與改革開放一路同行——
“北京是首都,工作你追我趕,義務植樹的熱情一下子就爆發了。”鄧小平百年誕辰的2004年,首都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原總工程師馬有生在接受本報記者義務植樹專題采訪、憶及當年的情景時說。
1982年,全民義務植樹運動開展的第一年,首都400多萬人履行植樹義務,而當時全市適齡人口只有約500萬人。全年城鄉共完成義務植樹1500多萬株,人均超過3株,一舉超過法定植樹株數。
……
中國的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已成為世界上參加人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聲勢最浩大、影響最深遠的一項群眾性運動。37年來,全國適齡公民累計155億人次參加,義務植樹705億株(含折算株數),推動國土綠化取得巨大成就。
?。ㄒ唬?
新中國設立植樹節,幾乎與改革開放同步。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我國確立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總方針。兩個月后,在鄧小平的提議下,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決定,每年3月12日為中國的植樹節。
3月12日,孫中山逝世紀念日。先生生前,大力倡導植樹造林。
1979年3月12日,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和首都干部、群眾1000多人,在京郊大興區龐各莊公社薛營大隊栽下一棵棵毛白楊。這是鄧小平首次在北京植樹,此后連續11年不輟。
我國決定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源起一場特大洪水。
1981年夏,四川、陜西等地遭遇特大洪水,引發鄧小平的關注和思考。當年9月,鄧小平找到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萬里。他說,最近的洪災涉及林業,涉及木材的過量采伐??磥碇袊牧謽I要上去,不采取一些有力措施不行。他繼而提出,是否可以規定每人每年都要種幾棵樹,比如種3棵或5棵樹,要包種包活,多種者受獎,無故不履行此項義務者受罰。國家在苗木方面給予支持??煞窀愠鲆粋€文件,由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施行,或者人大常委會通過成為法律,及時施行。
當年12月,第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次年,國務院頒布《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實施辦法》,將群眾性植樹活動首次以國家法定形式固定下來。
自此,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在中華大地風行。
(二)
2018年4月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來到北京市通州區張家灣鎮,同首都群眾一起義務植樹。這已是習近平作為總書記第六次參加首都全民義務植樹活動。6年來,從豐臺區永定河畔、海淀區南水北調團城湖調節池、朝陽區孫河鄉、大興區西紅門鎮、朝陽區將臺鄉到通州區張家灣鎮,總書記率先垂范、身體力行,引領帶動廣大干部群眾履行公民義務、綠化美化家園、建設美麗中國。
每年,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是義務植樹運動的領頭人。37年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每年參加義務植樹已成固定行程,為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深入開展起到了巨大的示范和帶動作用。
各省(區、市)黨委、人大、政府、政協領導每年在植樹季節期間帶頭參加義務植樹活動,為全省國土綠化行動開好頭、起好步。江西于2009年啟動新春植樹團拜活動,省、市、縣四套班子領導及各級機關干部、駐贛部隊官兵等每年在春節假期后上班第一天參加義務植樹活動,以植樹的形式互賀新年。貴州從2015年起,將每年春節后上班第一天作為義務植樹日,省、市、縣、鄉、村五級干部群眾上山植樹。
在各級領導同志的率先垂范下,全國由南向北、由東向西,從中央到地方、從部門到系統、從政府到民間、從團體到個人,在城市和鄉村,紛紛以各種方式履行植樹義務、推進國土綠化。公民參與植樹造林、綠化美化家園的積極性日益高漲,愛綠植綠護綠蔚然成風。“綠化祖國、人人有責”成為人們的共識,以愛綠護林為榮、毀林損綠為恥的榮辱觀逐步形成,實現生態良好、人與自然和諧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追求。
今年3月11日,北京市豐臺區芳莊第二幼兒園小一班的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位于大興區的綠興農場,體驗了一次生動有趣的植樹活動。這些小公民不但種下了屬于自己的蘋果樹,還在小樹上系下心愿帶。
幼兒園小公民預熱義務植樹,一時成為網絡熱搜。
37年來,聲勢浩大的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既在中國大地上種下了片片森林,也在人們心中播下了綠色的種子。
(三)
隨著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深入開展,我國確立了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把國土綠化提到了維護生態安全、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戰略高度來抓,走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土綠化之路,形成了全國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搞綠化的格局。
在義務植樹運動的帶動下,上世紀90年代前后,廣東、福建、湖南等12個省(區)率先基本消滅宜林荒山。進入新世紀以來,義務植樹成為工程造林的重要輔助手段,有力地推進了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
在義務植樹運動的帶動下,各地積極推行“身邊增綠”行動,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單位創建活動,不僅讓森林上山,更讓森林進城,極大地改善了城鄉面貌和人居環境。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地面積達197.1萬公頃、公園綠地面積達64.1萬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3.5平方米,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8.62%、綠地率達34.47%。一大批鄉村建設成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
37年來,全國森林面積由1.15億公頃增加到2.08億公頃,森林覆蓋率由12%提高到21.66%,森林蓄積量由90.28億立方米增加到151.37億立方米,人工林面積由0.22億公頃擴大到0.69億公頃,居世界首位。
今年3月12日,我國第40個植樹節,主題是“履行植樹義務共建美麗中國”。多年來,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總是選擇和國家宏觀戰略、重大工程緊密結合,彰顯了自己獨特的生命力和強大的號召力。
?。ㄋ模?
2017年6月13日,全國綠化委員會出臺《全民義務植樹盡責形式管理辦法(試行)》,明確全民義務植樹盡責形式分為造林綠化、撫育管護、自然保護、認種認養、設施修建、捐資捐物、志愿服務、其他形式等八大類55種。
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會同中國綠化基金會創建了全民義務植樹網和全民義務植樹微信公眾號,在鼓勵公民身體力行參與植樹的同時,倡導利用網絡捐款開展國土綠化,逐步實現網絡參與與實體參與義務植樹的“一體兩翼”發展新格局。
全國綠化委員會先后批準北京、內蒙古、湖北等10省(區、市)開展“互聯網%2b全民義務植樹”試點。目前,全民義務植樹網訪問量已突破220萬人次,參與網絡捐資的企事業單位達56家,參與的個人達1.8萬人,通過各種渠道募集資金6268萬元,10個試點省級網站也全部開通運行。
豐富植樹盡責形式、提高公民盡責率,各地均有探索。
北京市確定了植樹造林、認建認養、宣傳咨詢等五大類18種義務植樹盡責形式。湖北武漢上線了“眾森家園”項目,通過開發網站和APP,建立全民義務植樹網絡體系。陜西省啟動了“我為大熊貓種竹子”網絡植樹項目,倡導廣大群眾及社會各界積極投身國土綠化,爭做美麗陜西的建設者、守護者、傳播者、推動者。遼寧大連實施的“一棵樹守護一座城”古樹名木保護項目,僅10個月時間就有近2萬人次參與募捐,募集資金17.3萬元。江蘇、山東、重慶、西藏、寧夏、海南等多個省(區、市)都開展了撫育管護樹木、綠地認建認養、捐資造林綠化、參加綠化宣傳等拓展盡責形式的探索。
螞蟻金服集團的“互聯網%2b全民義務植樹”合作造林項目已在內蒙古鄂爾多斯、甘肅民勤造林9.7萬畝。中國綠公司年會8年營造456畝碳匯林,抵消碳排放1204.7噸,連續8年實現碳中和。億利集團推出了手機植樹小程序“i森林”,用戶可以認購價格為10元-289元不等的沙漠樹苗,通過衛星地圖實時監測樹苗環境狀況、養護和生長情況。數量不大,影響卻深遠。
來自中國綠化基金會的消息說,中國網絡植樹節創辦10年來,已有超過3500萬全球愛心公眾參與網絡植樹暨幸福家園生態扶貧公益項目,累計接收善款超過5500萬元,資助貧困地區種植生態經濟樹超過1500萬株,綠化荒山荒地超過11萬畝。
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不斷創新注入全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