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社會的持續進步,人們的健康意識正在日益增強,對食品的需求已由過去單純的溫飽型向營養型、功能型、綠色健康型轉變,在食物的選擇方面,不僅追求味美,更多地開始關注健康。東北林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包怡紅教授表示,森林食品產業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市場發展空間巨大。未來,森林食品的發展將主要趨向于以精深加工來延長產業鏈。】
森林食品是指來自良好森林環境,遵循動植物自然生長規律,具有原生態、無污染、健康、安全等特性的各類可食用林產品。以國際森林管理委員會制訂的《森林食品認定原則和標準》為準則,參照《國際有機農業和食品加工的基本標準》認定的食品重金屬、農藥殘留、有害微生物的最高限值,低于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歐盟、日本、美國等國家的相關標準要求。
根據目前民政部核準的中國森林食品認證,森林食品主要分為以下12類:森林蔬菜、森林糧食、森林油料、森林水果、森林飲料、森林藥材、森林蜂品、森林香料、森林堅果、森林肉類、森林茶業以及未列入上述范圍的森林食品。森林食品營養和保健價值高。例如,森林野菜風味獨特,如薺菜的鮮美、馬蘭的清馨等,而且這些野菜中富含蛋白質、脂肪、糖類、膳食纖維、維生素、氨基酸和礦質元素。
堅持自然生長 和人工栽培基地建設共發展
森林食品很好地迎合了當下人們新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文化。包怡紅表示,在森林中生長并且可以加工食用的食品,稱為森林食品,其中包括藥食同源的食品。森林食品的開發分為初級、高級兩個階段。高級階段開發的是,具有高附加值或精深加工的產品。其中,包括對從森林食品中提取出來的多糖、多酚等物質進行再次開發。目的在于將森林食品資源再加工為產品,實現產業化,主要應用在林果、林菜、林菌。同時,包怡紅提醒,在產品的開發上,要注意規范化、標準化、系統化、配套化,從源頭把控好食品安全。
包怡紅分析,目前,我國森林食品的深度產品開發和完整的規模化生產處于初期階段,大部分森林食品的利用程度較低。她表示,目前,消費者對于森林食品的認知不足,我國森林食品資源較少,且對森林食品的特性、食用價值和開發利用方面研究較少。特別是在精深加工上,我國還未出現領軍企業。同時,森林食品生產加工水平良莠不齊,對于森林食品的發展影響較大。
科學技術在森林綠色食品的栽種、保險和加工中,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我國的科研工作者正將一些稀有、珍貴的森林食品資源引入,發展森林食品的原料基地。包怡紅表示,藍莓、樹莓以及山野菜等最早只生長在樹林中,后期經研究人員發現,這些食品的功能性以及特殊的口味獲得人們的喜愛,僅靠大自然生長是不夠來滿足人們日常需求的,因而出現了人工種植、人工栽培。目前,大部分的森林食品多采取人工種植方式,比如,木耳已經開始實現工廠化生產。根據活性物質的分離和提取來應用到森林食品中,可開發更多的森林食品。仍堅持自然生長和人工栽培基地建設共同發展,可提供更多的森林食品,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線上線下互融 加速實施森林食品品牌戰略
推動森林食品產業發展,帶動綠色特色品牌建設,有利于發揮品牌對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增強市場開拓能力,提高森林食品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從而進一步帶動生態林業、民生林業的協調發展,促進我國森林食品產業戰略性升級。
為更好地在全國開展森林食品認證標準及推動其產業發展,幫助企業建立良好的銷售渠道,打通上下游產業鏈,促進林下經濟的發展,中國林業生態發展促進會特授權委托中林森林食品有限公司與天貓平臺合作推出“森林食品天貓旗艦店”,作為中國森林食品認證產品指定官方銷售平臺。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各級林業主管部門均高度重視森林食品產業的特色品牌建設,大力實施森林食品品牌戰略,并營造重視品牌、打造品牌、維護品牌的產業發展氛圍,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總體思路,為消費者把好市場準入質量關。
進一步挖掘資源 開發更多名特產品
我國森林食品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目前,市面上可看到的森林食品還僅局限于初級加工的狀態。要讓消費者更多地去認識森林食品的營養和相關重要性。同時,提高科技創新的研究,加強產業化的發展,注重食品安全和開發,進一步挖掘森林食品的種類,開發更多的優特產品。近些年,森林食品的數量持續增加,未來,我國森林食品開發空間廣闊。
包怡紅表示,森林食品的未來發展以延長產業鏈和精深加工為主要研究方向。同時,還要挖掘森林食品的功能和特色。應將森林食品功能性與應用研究相結合,森林食品應區別于普通大眾農產品,而且在森林食品的認證方面要做更多工作,讓更多的消費者去認知森林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