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木材產業發展歷史悠久。從幾千年前至今,國人生活離不開木建筑、木家具、木制品,經濟發展離不開木材產業的強力助推。
新中國成立之初,木材產業為國民經濟恢復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一度成為國家的重要支柱產業。
改革開放以來,木材產業保持了快速、持續發展勢頭,有力助推了經濟社會發展、鄉村振興和精準脫貧。
家居定制智能化生產線
整體發展穩中有進
2018年,我國木材加工及木材制品制造業產值達1.3萬億元,占林業總產值的17%,整體發展穩中有進。
人造板產業方面。據不完全統計,全國人造板企業約1萬家,從業人員300萬人。2018年,全國人造板總產量29909萬立方米,同比增長1.43%。全國25個省(區、市)有人造板生產,其中7個生產量超千萬立方米。近年來,人造板產業加速淘汰落后產能、推動轉型升級,全國已關閉膠合板企業3000多家,關閉、拆除或停產纖維板生產線637條、刨花板生產線1000多條,大中型人造板企業數量增加,新技術研發不斷加強,新型低毒或無毒環保膠黏劑應用加快推廣,產業發展質量持續提高。
木地板產業方面。全國木地板企業近3000家,從業人員約100萬人,生產、消費、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2018年,木竹地板產量為7.89億立方米。近年來,木地板行業規模化、企業集中化進程加速,呈現向優勢品牌企業集中的趨勢,行業前十名的規模化企業產量約占規模化企業總產量的30%以上,形成了實木地板、多層實木復合地板、竹地板等產業集群。越來越多的木地板企業將創新作為發展戰略,組建專門研發部門,配備相應研發資金和設施,研發投入逐年加大,技術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據不完全統計,2000年以來木地板行業專利超過8000件。
木家具產業方面。作為我國家具行業中規模最大的領域,全國家具企業近8萬家,從業人員約500萬人。全國已形成了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東北和西部五大家具產業聚集區,集中了全國90%的家具產能。目前,木家具行業整體進入調整期,一些中小家具企業退出市場,木家具總產量和銷售收入下降。另一方面,隨著消費者對家具的個性化需求日益增加,定制家具成為家具行業新的增長點,多年保持20%左右的增速。2018年,定制家具市場規模約2901億元,同比增長20.22%,涌現出歐派、索菲亞、尚品宅配等知名品牌。
木門產業方面。我國木門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木門消費市場。2018年,全國木門行業總產值約1400億元,同比增長10.6%。全國從事木門生產的企業超過1萬家,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東北、西南、西北地區。目前,木門行業增速開始放緩,行業整合趨勢初見端倪,生產資源將進一步集中到規模化、機械化生產的大企業。越來越多的木門企業加大產品智能化研發,積極參與“木門+衣柜+櫥柜+墻板+推拉門+防盜門”的全屋定制,推動產業升級發展。
木結構產業方面。作為木材行業中的新興產業,木結構建筑需求逐年增加,從休閑農業、旅游地產、木質景觀到木別墅、多層木結構住宅、大型公共建筑,應用越來越廣,相關產業加速發展。2018年,木結構建造總面積約350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0.2%。調查顯示,全國木結構建筑保有量達2000余萬平方米,未來3年,木結構市場規模約每年450萬平方米。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木結構企業約1200家,主要分布在華東、華北、東北地區,旅游開發項目、住宅建筑、園林景觀是木結構最重要的3個市場。
我國是木制品出口大國。2018年,木材和木制品出口額約387億美元,同比增加6.4%,出口基本保持穩定上升的態勢。人造板出口美國、日本、英國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8年出口總額67.75億美元,同比增長6.81%。膠合板是人造板“三大板”中最主要的部分,出口額占全部人造板出口總量80%左右。木地板2018年出口量73.1萬噸,出口金額24.8億美元,歐美等西方國家是木地板出口的主要國家。實木復合地板成為主要出口產品,約占出口木地板總量70%以上,木塑地板、石塑地板等新型地板發展迅猛,5年來增長了2倍多。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木家具出口國,木家具出口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集中在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近3年,我國木家具出口增幅持續放緩,2018年出口金額229.4億美元,增幅約1%。
紅木家具生產車間
政策推動產業發展
近年來,中央層面和國家林業主管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推動了林業改革發展、林業產業轉型升級。
200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要求加快形成以森林資源培育為基礎、以精深加工為帶動、以科技進步為支撐的林業產業發展新格局。決定提出,發展集約林業,加快建設各種用材林和其他商品林基地,增加木材等林產品的有效供給。鼓勵以集約經營方式,發展原料林、用材林基地。積極發展木材加工業尤其是精深加工業,延長產業鏈,實現多次增值,提高木材綜合利用率。
2016年,國家林業局印發了《林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圍繞加快儲備林建設、促進木材產業升級發展等提出明確要求。規劃提出,在水土光熱條件較好的南方省區和其他適宜地區,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儲備林投資、運管和管理。在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加強木材戰略儲備基地建設。采取人工林集約栽培、現有林改培、撫育及補植補造等措施,發展短中長周期鄉土大徑級和珍貴樹種用材林為主體的儲備基地。加快提升林產加工業,強化木竹加工、林產化工、制漿造紙和林業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全面構建技術先進、生產清潔、循環節約的新業態。優化人造板、家具、木漿造紙、林業裝備制造和林業循環經濟等產業布局。
2017年,國家林業局和發改委、財政部等11個部委聯合印發了《林業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將“改造提升”作為木材產業發展的關鍵要求,圍繞改造提升木材培育產業、木材加工產業,提出多項具體政策措施。規劃提出,到2020年,建成國家儲備林2.1億畝,每年新增木材供應能力9500萬立方米以上。
2019年,國家林草局印發了《關于促進林草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突出可持續經營和定向集約培育,加大人工用材林培育力度。以國家儲備林為重點,加快大徑級、珍貴樹種用材林培育步伐。推進用材林中幼林撫育和低質低效林改造。支持林業重點龍頭企業或有經營能力的其他社會投資主體參與原料林基地建設。加強竹藤資源培育,發展優質高產竹藤原料基地。加大生物、工程、環保、信息等技術集成應用力度,促進加工網絡化、智能化、精細化。
纖維板項目原木剝皮工段
發展機遇前所未有
當前,我國改革發展各項事業正在大步前進。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進,國土綠化不斷提速,森林撫育和管護持續加強,我國森林面積和質量穩步提升,人工林規模進一步擴大、人工林質量進一步提升。2018年,全國商品材總產量8811萬立方米,比2017年增長4.92%。總的來看,國內木材總產量相對穩定,木材市場供給主要依靠國內森林資源。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木材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未來大有可為。
現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城鄉居民收入增長,中等收入群體擴大,消費結構升級,人們追求更加綠色健康的生活,由“求溫飽”變為“要環保”。木材及木制品具有天然、綠色、環保、可再生、可循環的特點,完全符合消費升級需要。13億多人日益增長的龐大需求,必將成為木材產業發展的強大拉動力。
當前,我國經濟由高速發展階段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產業結構優化,城鎮化建設協調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穩步實施,整體經濟形勢穩中向好,為木材行業轉型升級營造了良好環境。城鎮化進程加快,帶動房地產及相關產業繁榮,為建材家居行業創造了新增長點。2018年,我國商品房銷售面積達17億平方米,增長1.3%,再創歷史新高。另一方面,我國正在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建設制造強國,支持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木材加工屬于傳統制造業,可以借勢加速淘汰落后產能,更新技術工藝,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實施,我國已得到沿線100多個國家的響應和支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森林資源較為豐富,林業產業各具特色,在木材及木制品方面具有各自的比較優勢。目前,我國已與46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署了81份林業雙邊合作協議,為木材及木制品進出口貿易創造了新的契機。
木材專用碼頭
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
適應新形勢,抓住新機遇,我國木材產業要走綠色、創新、集約、融合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下一步,林草部門將重點圍繞確保木材供給數量和質量、推動木材綜合高效利用、促進木材加工制造業轉型升級、深化木材產業國際合作四方面開展工作。
當前,人工林替代天然林的木材供給主體地位,已成為世界木材產業發展的趨勢。2014年以來,我國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每年減少天然林木材近5000萬立方米,約占同期國內木材消費的9%。同時,國際木材供給也在發生變化,部分國家強化了木材出口限制,《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嚴格限制交易的樹種增加到400余種,全球有86個國家限制或禁止珍稀和大徑級原木出口。要從根本上解決木材供給問題,必須大力發展人工用材林。
林草部門將加大人工用材林培育力度,采取集約經營方式,加快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和大徑級、珍貴樹種用材林、竹材基地建設,實現木材基地化、規模化生產。在自然條件適宜地區和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建設國家儲備林和木材戰略儲備基地。在東南沿海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黃淮海地區、西南適宜地區、京津冀地區、東北地區等,集約培育速豐林、珍貴樹種和大徑級用材林。同時,針對人工林蓄積量較低、中幼齡林比例較大、常規樹種過于集中等問題,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強化森林撫育、退化林修復等措施,提高林地生產力,提升人工用材林質量。
國有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后,南方集體林區成為國內木材生產的主要區域,保障國內木材供給,必須充分發揮集體林的重要作用。林草部門將繼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建立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集體林權制度,調動農民和社會力量投入集體林業建設的積極性,推動集體林區生產更多更優質的木材。我國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產竹國,竹資源豐富。林草部門將大力培育優質、高產、高效竹林,擴大竹材生產和應用,增強竹材供給能力,彌補國內木材供需缺口。
當前,我國木材利用效率還有很大提升空間,研究表明,我國目前的森林采伐利用率和木材綜合利用率分別為61%和63%,而發達國家一般在90%左右。森林采伐利用率和木材綜合利用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相當于增加木材供給100萬立方米和40萬立方米。另據統計,全國城鎮每年排放的垃圾中含有約2000萬噸廢棄木材,經估算,這些廢棄木材約合木材3000萬立方米,是全國商品材總產量的1/3,如能妥善回收利用將是一筆潛在的巨大財富。
林草部門將積極發展木材產業循環經濟,創新技術工藝,推廣典型模式,完善回收利用機制,重點加強對森林撫育采伐和間伐剩余物、竹材采伐與加工剩余物、園林綠化廢棄物、廢棄木質材料的綜合利用,推廣原料化、能源化、肥料化、飼料化等多種利用方式,實現對資源物盡其用。
當前,作為傳統產業的木材加工制造業面臨著市場、生態等多重壓力,急需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從資源驅動向創新驅動、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型,推動產業生態化、規模化、標準化、科技化。
林草部門將遵循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總體要求,對不符合綠色發展要求的落后生產方式、技術、工藝進行生態化改造。應用先進技術、工藝和裝備,減少生產過程中的原材料消耗,減少廢棄物和污染物排放。完善扶持政策,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在規劃、技術、信息等方面提供服務,支持企業做大做強。引導企業組建產業聯盟,加快培育產業示范園區,集合各種要素,吸引社會資本,培育知名品牌,推進經營集約化、產品系列化、產業一體化發展,培育一批特色鮮明、競爭力顯著、示范作用和輻射能力強的產業集群。
針對產品標準化程度低、標準體系不完善、質量控制不嚴格等木材加工制造業存在的突出問題,林草部門將加強標準體系建設,優化標準結構與布局,加強人造板、木家具等重點領域的標準制修訂,建成統一完備、相互協調、科學規范的標準體系。強化標準實施與監督,建立政府監管與行業自律相結合的標準實施監督機制,嚴格淘汰不合格產品。同時,圍繞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開發新產品,推廣新技術,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推廣“互聯網+”模式,積極發展電子商務,降低倉儲、物流、交易成本,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對外開放是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林草部門將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木材產業“引進來”和“走出去”步伐,不斷拓展國際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倡議,加快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木材加工等領域的合作,不斷提升合作層次和水平。鼓勵和引導企業建立海外森林資源培育基地和林業投資合作示范園區。依托國內口岸,建立進口木材儲備加工交易基地。健全林業貿易摩擦應對和境外投資預警協調機制。
纖維板生產線冷卻翻板工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