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訪談:森林質量精準提升事關生態安全
信息來源:中國林業網 發布日期:2016-03-16 瀏覽次數:2929次
中國綠色時報3月16日報道
嘉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尹偉倫
采寫:記者 王鈺
“森林質量不高,生產潛力發揮不出來,生態功能自然就低下,這是我國林業最突出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在接受《中國綠色時報》記者專訪時說,如果能加強對森林的撫育經營,用二三十年時間,將我國的森林蓄積量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我國的森林資源和生態安全狀況將發生根本性變化。
當前,世界平均每公頃森林蓄積為131立方米,德國、新西蘭等林業發達國家更是達到300多立方米,每公頃森林年均生長量8立方米以上。而我國平均每公頃森林蓄積只有89.79立方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41.21立方米,不到德國的1/4;每公頃森林年均生長量為4.23立方米,只有林業發達國家的1/2左右,森林質量低下直接影響森林的多種功能發揮。
“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長期以來,我國林業‘重兩頭輕中間’,只重視造林綠化和采伐利用,忽視中間的撫育經營過程與技術。”尹偉倫說,由于森林經營規劃制度缺失,政策扶持不到位,理論技術體系落后,采伐利用方式簡單粗放,基礎設施不完善,導致森林經營嚴重滯后,森林撫育歷史欠賬多,過密過疏林分多、密度適宜林分少,純林多、混交林少,森林結構不合理,難以真正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維護國土安全、淡水安全、物種安全、氣候安全、生態安全以及木材安全的功能。
“我國中幼齡林占森林總面積的64%,具備培育優質高效森林的天然稟賦和機會,森林質量提升潛力巨大。”尹偉倫告訴記者,科研結果和生產實踐表明,經過科學合理的撫育經營,調整優化森林采伐利用方式,我國單位面積森林蓄積量可增加20%-40%,北方森林的生產力可達每公頃年均生長量7立方米,南方可達15-20立方米。
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丹清河實驗林場的實地調查也顯示,經過10多年近自然多功能經營,森林蓄積量由160.8萬立方米提高到207.5萬立方米,平均每公頃蓄積量由120立方米提高到152.6立方米,林木凈生長率由2.75%提高到5.2%。
為此,尹偉倫建議,將森林質量提升工程列為供給側改革、推動綠色發展的戰略工程給予重點支持。由國務院制定印發中長期《全國森林經營規劃(2016-2050年)》。同時,加大相關政策扶持力度。將森林撫育補貼標準由現行的平均每畝100-120元提高到300元;建立以森林經營方案為依據的森林采伐限額管理制度,加快修訂相關技術規程和管理辦法,推動以皆伐、輪伐等簡單的森林采伐利用方式為主,向漸伐、徑級擇伐、單株木擇伐等更高水平的精細化采伐利用方式轉變;將林區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營林機械設備研發制造、推廣應用作為供給側改革的重點內容,加大中央和地方財政投入力度。
“除此之外,還要在精準提升上下功夫。”尹偉倫建議,按照全國主體功能區定位,實行重點公益林嚴格保護、兼用林多功能經營、商品林集約經營策略。研究推廣不同森林類型經營作業法,建立健全森林經營相關技術標準,依據國家標準制定符合各地實際的地方標準。加大森林撫育規模,加快森林撫育步伐,使現有中幼齡林得到及時全面撫育,并適時、多次、持續開展撫育經營。針對退化的低效林,采取補植補造、促進天然更新等撫育措施,加強退化林修復,促進森林正向演替。